王传福指责小米造车盈利难,结果比亚迪更不赚钱?
文丨BT财经 游璃
新能源造车行业火热,布局者中却罅隙频出。
今年6月,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被传出不看好雷军造车,"50亿对雷总不算啥,1000亿也不是事,关键是浪费你三年时间,这三年时间值多少钱?"尽管之后本尊辟谣称发言遭遇误读,但其中对小米造车战略方向选取的担忧和信任欠缺仍惹人关注。
或许王传福彼时也未想到,回旋镖有朝一日会反过头来伤到自己。
自比亚迪 $比亚迪(SZ002594)$ 公布2021年三季报以来,关于其盈利能力的质疑声始终存在。认证为上海盈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经理的财经领域大V犀利指出:"一家勤勤恳恳,老实低调的公司,业务太杂,主次没侧重,会走很多弯路,还说雷军造车可能浪费时间,自己代工手机就不浪费了?"
业务基本盘不稳?
从财报中看,投资者们的质询均有足够事实支撑。
对比比亚迪2021年截至9月30日的财报数据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的三个季度内营收相比去年同期上涨38%,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反常下滑28%,陷入增收不增利迷雾。
录得营收1452亿元,净利润却只有可怜巴巴的32.97亿元,计算出营业净利润率仅为2.27%。与此同时,财报还披露了前三季度政府给予公司的产业扶持补助共计15亿元,若是除掉这部分收益,比亚迪财报数据无疑会显得更为难看。
更让人生疑的是,将业务拆分来看,比亚迪的基本盘发展并不算差。
根据比亚迪9月产销报告,2021年截至三季度末的汽车全系销量同比增长68.32%,达到452744辆。而在全球汽车产业链被芯片卡脖子的前提下,比亚迪汽车全系累计产量为461485辆,同比增长71.24%,其中新能源汽车在汽车总产量中的占比为74.04%,销量占比为74.6%,产能释放效应显著。
这也引出了投资者们对比亚迪的普遍评价,"卖最多的车,挣最少的钱"。综合财报来看,销量有盈利无的原因包括上游材料价格飞涨、研发支出大幅提升、在建工程以及新增应收款项增加。
原材料价格上调是整个行业都面临的困境。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透露的消息,年内芯片价格涨幅居于10%至15%区间,少数类别上涨幅度高达50%。据《国际金融报》预测,芯片荒给国内汽车行业造成极大影响,8至9月由于缺乏芯片导致的减产数量或能达到200万辆。
而对于比亚迪来说,最大的支出还是来自生产基地建设。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比亚迪其他非流动资产相较年初上涨7998%,主要原因为"工程、设备等预付款项增加",资产负债表中高达137.5亿元的在建工程也透露出比亚迪扩充产能的决心。
另外,比亚迪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也相对较高,2021三季度累计产生研发费用52.34亿元,同比增长6.99%。有观点指出,比亚迪实际上是高研发投入的受益者,对科研技术的重视为比亚迪带来了动力电池、电机和电动领域的核心技术,当广大企业为芯片焦头烂额时,比亚迪不仅实现自研,还完成了外供,这也是其产销占优的原因之一。
与雷军不同的创业路径
如此看来,王传福在汽车行业确实是雷军的前辈,指点后来者并让他避免弯路也有其道理。
比亚迪的业务与小米 $小米集团-W(01810)$ 有不少重合之处,小米进军造车后曾有人顺势发问王传福:"比亚迪是否考虑造手机。"很多人只知比亚迪汽车,殊不知,比亚迪由生产磷酸铁锂电池出发,进入3C电子产品代工领域已久,被称为"中国大陆最强代工巨头",全球范围内仅次于富士康,与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关系匪浅。
王传福曾公开表示:"华为的金属框90%都是我们造的,代工就是整个加工组装也是我们做的。"
在创业之路上,王传福与雷军最大的区别在于路径。和先造手机后造车的小米不同,比亚迪一开始就拥有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甚至在2007年将此业务剥离拆分为比亚迪电子登陆香港。长期关注比亚迪企业的投资者表示:"当年比亚迪融资非常困难,没有手机代工的比亚迪电子持续输血赚钱恐怕早就倒闭了。"
从业务构成来看,手机业务供养汽车业务所言不虚。据虎嗅报道,2021年H1比亚迪汽车业务对营收增长的贡献率为23%,而手机业务贡献率为65%。依照比亚迪半年报,手机部件、组装及其他产品带来的营收为431.32亿元,同比上涨84.48%,占总营收比重为47.76%,超过比亚迪的汽车及相关产品业务占据的43.08%。
这是否意味着比亚迪的汽车业务丝毫不值得期待呢?其实也不然。
毛利率是更能说明自我造血能力和盈利发展潜力的指标,最新数据显示比亚迪汽车业务毛利率为19.53%,手机业务则是7%。汽车行业分析师王敏提出:"赚钱潜力要看新能源汽车和电池业务,不能只盯着营收和净利润,就把比亚迪定性为'暴雷'。"
不少行业人士表示,比亚迪目前尚处于调整期,长远来看,比亚迪更注重新能源汽车下半场。待到那时,胜负何人还未可知。
欢迎关注【BT财经】,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