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台积电、三星创造奇迹的他,能否将中芯国际送进第一梯队?
最近半导体行业沸腾了,中芯国际从纽交所退市近一年后,宣布回归A股。
5月5日晚,中芯国际(00981.HK)发布公告,拟于科创板发行不超过16.86亿股股份。消息一出,大涨10.75%,当日成交量高达2.92亿。
如今的中芯国际,冠上了"内地技术最先进、配套最完善、规模最大"的名头,俨然成为了国产芯片的代言人,被寄予着带领中国半导体崛起的厚望。
而在20年前,中芯国际的境遇并不顺利。中芯国际能有现在的成就,离不开两位传奇人物。
"祥云"驾到
2000年,张汝京不顾张忠谋的阻拦,放弃台积电的所有股份,回到内地,在当时遍地农田的上海张江上成立了中芯国际。
四年后,张汝京带领中芯国际在香港和美国两地上市。彼时的中芯国际,已然成长为世界知名的芯片代工厂商。
然而,从成立至今,中芯国际与台积电一直"恩怨未了"。台积电多次起诉中芯国际侵害专利、盗取商业机密。
这场耗时数年的纷争拖住了中芯国际的发展步伐。2005-2009年,中芯国际一直持续亏损。
2009年,中芯国际败诉。台积电给出的和解协议异常残酷,不仅要求中芯国际赔款2亿美元、出售当时8%的股权,还要求张汝京离职,并在5年内不许再踏入半导体行业。
张汝京壮志未酬,就这样遗憾地告别了他一手创办的中芯国际。
在张之后,中芯国际高层动荡不断。曾被寄予厚望的王宁国未能带领公司走出低谷,2011年离职,上任还不到两年。彼时,中芯国际产能利用率最低下滑至60%。
在内困外患的危难之际,邱慈云上任了。
邱慈云的个人履历近乎完美。他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入过培养出11位诺贝尔得主的贝尔实验室,在台积电、中芯国际、华虹、马来西亚晶圆代工厂Silterra等企业均担任过高管,可以说是最懂半导体行业的人之一。
传奇的是,他所到之处,公司都能扭亏为盈。
2007年,邱慈云担任马来西亚Silterra总裁。第二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机,惨烈的大环境下,Silterra却依然能实现满产。2009年,邱慈云成为华虹NEC CEO后,也带领华虹实现盈利,为其后来上市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邱慈云是中芯国际创立之初的老员工,担任过高级运营副总裁,曾被视为张汝京最重要的副手,后因管理理念不同离开了。
如今重返,邱慈云不负众望,带领中芯国际回归了发展正轨。
他为中芯国际制定了专注成熟工艺的战略,不再盲目扩张,不再一味追求先进,而是先稳住脚跟,保证高产能利用率,进一步开拓本土市场。
这一战略发挥了效果。2012年起,中芯国际开始持续盈利,40/45nm实现量产,不断有订单陆续从海外回流。尤其是在2015年3季度至2016年3季度台积电利润同比下滑的情况下,中芯国际仍然保持着两位数的净利润增长,非常难得。
2016年上半年,中芯的产能利用率接近100%,收入、毛利、利润等盈利指标均创下历史新高。
对此,美国权威金融杂志《机构投资者》对邱慈云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个季度进步不难,难的是每个季度都在进步;带领一家扭亏为盈或许是运气,两家可能是福气,三家呢?邱慈云能够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地域证明自己。"
在该杂志举办的"全亚洲执行团队"评选中,邱慈云是大陆首位连续两年进入"最佳CEO评选"前三名的人选。
"狂人"速度
如果说,张汝京打下了江山,邱慈云稳住了江山,那么梁孟松则是壮大了江山。
邱慈云虽然带领中芯国际实现了业绩增长,但因为专注成熟制程,而在先进制程的赛道上与台积电拉开了距离。
2015年,中芯国际才开始量产28nm制程,而台积电2011年这个技术就已经有所营收,相差了4年。
在先进制程上赶超台积电,成了中芯国际新的使命。
2017年5月,赵海军接替邱慈云出任CEO;10月,梁孟松加盟,任联席CEO。
有人曾如此评价梁孟松:一个人,左右了世界半导体代工行业的格局,堪称传奇。
梁孟松曾凭借台积电与IBM在130纳米"铜制程"的比拼中一战成名。
2003年,IBM开始全力投入铜制程研发,与当时世界晶圆代工二哥台联电签约合作。张忠谋察觉后,决定抢先一步。这个艰巨任务就落到了梁孟松身上。
梁孟松不辱使命,比IBM提早一年成功研发出了130纳米铜制程,为台积电带来近55亿元台币的营业额。
NVIDIA执行长兼总裁黄仁勋说过:"是130nm改造了台积电。"从此,台积电彻底坐稳了世界一哥的宝座。
2008年,梁孟松离开台积电加入三星。
在台积电仍在研发16 nm FinFET技术时,梁孟松说服还停留在28 nm的三星直接升级研究14 nm。
最终,三星凭借领先的14 nm反超台积电,拿下了苹果、高通的大单,在半导体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台积电的强劲对手。2019年,晶圆代工市场市占率第一名是台积电(52.7%),三星排第二(17.8%)。
而这一切,梁孟松都功不可没。
因此,当梁孟松加盟中芯国际的消息一传出,市场一片看好,股价在一个月内涨幅超20%。
梁孟松入职仅仅不到一年时间,中芯国际从28nm直接跨越到了14nm,而且不到300天,就把14nm芯片的良率从3%提高到了95%,2019年宣布量产。
中芯国际第一次拥有了这样的疯狂速度。
中芯国际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第一代14nmFinFET技术已进入量产,2019年四季度贡献约1%的晶圆收入,预计2020年稳健上量。
今年1月12日,中芯国际国内首条14纳米生产线投产,中芯南方厂将建成两条月产能均为3.5万片的集成电路先进生产线。
中芯国际在资本市场也加快了速度。
据悉,中芯国际已经开始接受科创板IPO的辅导,预计最快将于5月底或6月初递交科创板IPO申请。
而此次科创板IPO的目的就在于要加大技术投入--拟将本次募资的40%用于12英寸芯片SN1项目,40%用于补充流动金,20%用于研发项目储备资金。预计2020年将为SN1项目投入94亿元。
一切都在朝着利好发展。
梁孟松能否再创奇迹,将中芯国际送进第一梯队?值得期待。
人才为王
必须正视的是,中芯国际与台积电在各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台积电2019年营收357亿美元,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7.3%,稳居第一。而中芯国际营收仅为31.24亿美元,市占率为5.01%,排名第五。
在研发投入上,中芯国际也是小巫见大巫。
台积电2019资本开支149亿美元,其中研发投入为29.6亿美元。而中芯国际的资本开支为22亿美元,研发投入仅为6.9亿美元。
不过,中芯国际如今站在了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上。
虽然台积电5nm工艺良率已经可达80%,中芯国际仍有两代到三代的差距,但今日不同于往昔。
随着芯片研发的不断深入,如今的芯片架构已经渐渐接近摩尔定律的极限。晶体管越小,出错率越大,除非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否则很难往下进一步研究。
比如,130纳米铜制程技术,是彻底推翻了以前的铝制程工艺,完全是全新的挑战;再比如,20纳米以下的芯片,也需要全新的FinFET 技术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现在中芯国际与台积电、三星等第一梯队,其实仍在同一个赛道上。因为从14纳米到7纳米,是不需要新制程技术的。这就给了中芯国际充分的赶超机会。
中芯国际也在不断加码。
在上海建设12英寸芯片SN1&SN2生产线预计今年8月全面竣工,投资超过100亿美元。该项目是国家战略投资项目,旨在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中国强芯梦,从规划、设计、建设到生产运营,都得到了国家及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如果中芯国际顺利开发出7nm+工艺,届时将拥有相对完善的产业生态,那么中国半导体将很大程度上实现自给自足。
再加上台积电背后资本是由美国掌控,必须遵守美国进出口相关法律。这意味着,台积电有可能会因为政策原因失去华为等国内手机厂商的代工大单。
华为是台积电的第二大客户,仅次于苹果。但如今,华为已经将麒麟710A芯片交由中芯国际14nm生产。
中芯国际CEO赵海军曾表示,华为一年采购800亿美元,哪怕只有100~200 亿美元转给国内供应商,就可以把国内半导体产业整个拉动起来。
因此,未来两年,将是中国半导体最关键的两年。而中芯国际在其中将扮演着最关键的角色之一。
当然,中芯国际仍面临很多挑战,但最大的问题恐怕是人才。
一位关键人物就足以改变整个行业格局--张汝京、邱慈云、梁孟松皆如是。
有意思的是,这三位人物都是台积电的"老将"。不可否认,台积电为半导体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堪称芯片黄埔军校。
但也由此可以看出,人才在半导体行业的重要性。高层的人事动荡,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巨大影响。中芯国际的历史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未来,中芯国际要想加快赶超台积电,当务之急应该是培养并持续留住一支有本事、会打仗、能留住的技术团队。
毕竟,人才是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