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产出80后亿万富翁的青岛跨境电商是怎样炼成的?
在青岛海边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式别墅里坐着一个不同寻常的女人,她没有钱,也没用国家一分钱,却带着一群“有情有义的人,做着有滋有味的事儿”,一不小心推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
这个自带历史沧桑感的日式别墅曾经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在青岛开设的棉纺厂的厂部办公室,现在是青岛跨境电商协会的办公室。2019年9月的一个午后,85后的苏静手捧着一杯“小青柑”看着窗外,回忆五年前她丢掉金饭碗,从青岛商务局辞职去创立跨境电商协会的情景......
几年前的青岛跨境电商只是原生态发展,社会上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跨境电商有日进斗金的潜力,苏静也只懂跨境电商的ABC,而彼时的协会没有一分钱的财政补贴,全靠自己解决,现如今截止2019年1-6月份,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206.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77%,网易考拉、京东海囤全球、唯品会、菜鸟等知名平台目前都已在青岛落地开展业务,青岛跨境电商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综试区前列。
青岛跨境电商协会也从一裂变为三,几年之内培养了大量的人才,造就了一批80、90后的亿万富翁,带动了跨境电商人才的升级,帮助一批以“铺货”为主的跨境电商企业成功转型为“品牌精耕”模式。
一个成熟的产业环节很多却能发展到全国前列,其生态圈内部一定有一个核心力量在引领、协调和服务圈里的所有业主。
一、“带着公心才能成功”,听起来很天真,其实是成功的首要秘诀
也许是孔孟之乡的文化孕育,也许是军人家庭的背景,苏静从大学开始就喜欢以公的心来为人处世,所以出任青岛跨境电商协会的首任秘书长时,苏静心里就很确定,要做大事就不能把自己以及自己本单位的利益放在首位。在青岛跨境电商协会成立伊始没有财政支持的情况下,苏静凭着“人品”和“信用”,说服了一批朋友支持她的战略规划,率先支付了会员费,此后每年青岛跨境电商协会都会组织各种学习、讲座,多达120多场次,相当于3天一次,但是账户上几乎没有盈余,所收会员费和讲课费等等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是这样一种看似“傻”的做人做事的原则,使青岛跨境电商协会凝聚了一帮同样“傻”的企业家、老师和学生,为了促进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披荆斩棘,不断试错。苏静说,“我们协会现有会员400多家。前两、三年,我们发展太快,现在我们就把步子放慢了,因为我们要服务好这些企业,要保证服务质量,提升会员满意度。”
二、人才升级比产业升级更重要,青岛抓住了跨境电商发展的脉门
一位88后的德国海归,青岛华鑫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勇说:“如果当年不加入协会,我们最大的损失就是人才,协会每年都会培养很多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跨境电商公司,他们来了就能用。”现在这家公司已经在全球布局,100人左右的规模,年营业额过亿。
当年不满30岁的苏静,发现跨境电商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一般都有港口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但是这些都不是跨境电商发展的生命之源,人才才是这个产业健康运转的造血器官。
虽然培养人才是个长远的事情,并不能带来短期利益和效果,但是苏静在上任之时就做出了大胆规划,要在协会下设一个跨境电商商学院,培养实用型人才,既解决大学生“双创”难题,又解决企业招不到跨境电商人才的困境,还为社会减少就业压力。
于是很快协会完成了第一个裂变,成立了青岛茂通跨境电商商学院,“商学院成立之初,师资还不算很牛,我们就组织青岛的卖家抱团飞到深圳去学”苏静说,“如今,挂牌在青岛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的茂通跨境电商商学院的导师有100多位,包括俄罗斯、英国、摩洛哥等外国名师。”
在青岛市跨境电商协会,苏静被伙伴们称为“御姐范摩羯座工作狂”,在她的带动和感染下,秘书处的8个“小伙伴”人人成为能打硬仗的多面手,既是培训师,又是行业资源整合者,还是活动的策划组织者。包括举办跨境电商业务研讨会、创业创新经验分享会、企业家沙龙、产业链资源对接会、人才招聘会等等,协会每年策划和实施不少于120场行业活动,覆盖到青岛的三四千家优质企业,既为行业赋能,又打出了协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有一些已经做得很不错了,还有一些学生被深圳那边的一些大卖给聘过去了,刚刚毕业的学生就能拿到七八千的底薪。”苏静自豪地说。
2018年,协会发现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不能止步于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更需要有实践的场地,于是协会联合青岛华夏职业学校、青岛茂物通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校企行”三方共同创建“华夏茂通产教学院”混合所有制试点项目,并建设了“青岛华夏职业学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很难想像这一次裂变花费了多少精力,需要团结多少部门和人员才能完成,好在齐鲁大地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不论是学校的领导们还是企业的老总,都积极响应和配合,历经一年多的制度、场地、人员、供应链的构建,2019年9月10号 “青岛华夏职业学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正式揭牌,这个有着线上下单、线下实体店和培训基地等多种功能的“新物种”,才诞生10几天订单就爆棚了。在基地实习的青岛华夏职业学校的小张同学得到曾经是上市公司创始人的陈琳女士的亲自指点,小张说她毕业之后,一定会在跨境电商产业继续工作下去。
苏静说:“这个基地的目标是每年大概培养3000人左右,我们跟教育局有过沟通,一旦项目试点成功之后,青岛的很多学校都可以去复制。这个项目不仅是完成了学生实训,还解决了学生就业,也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
青岛跨境电商协会抓住了跨境电商发展的脉门,推动了青岛跨境电商的长远发展。
三、年轻的跨境电商+传统制造业+品牌,造势出海
昔日斑驳荒凉的老棉纺厂如今成了领先时代潮流的青岛跨境电商产业园,上百家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和上千个创业青年在这里安静地扎根,他们的办公室都是当年的厂房改造的,古老与新潮的混搭,有点北京798艺术区的味道。
青岛一个小有名气出口跨境电商公司就坐落在这个产业园里,年轻的创始人大学毕业之后与妻子一起在亚马逊上开了个夫妻店,7年之后公司的年营业额已经上亿,然而,2017年,他们曾经历了起死回生的一年。“刚开始创业时候,我们做的是现货贸易,是那种B to C的零售的现货贸易,不管是从批发市场也好,工厂也好,供应链也好,我们拿的都是现货产品,不是很讲究货品的深度开发性,实际上就是业界所说的铺货模式。那时候产品的种类非常多,最多的时候,我们库存的产品将近1万多种。”总经理告诉《财经时报》,从2017年开始,大量资本涌入跨境电商产业,低档低端的这种产品铺货模式逐渐被淘汰。“当时,我们库存积压得很严重,我当时就很焦虑,头发也白了不少。就下决心走精品路线、品牌路线”。
然而对于一个刚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来说,凭什么与品牌商合作呢?
关键时刻,协会再一次发挥了“组织”的作用,他们了解了这些处于转型期企业的困难之后,进行了研究。青岛是品牌之都,有类似海尔、青岛啤酒等很多品牌商,苏静带领跨境电商企业与这些品牌商一一谈判,为信誉好的电商企业做了信用背书,最后年轻的跨境电商企业和中年品牌企业实现了携手双赢,共同“卖全球”。
如今在青岛,许多年轻的跨境电商企业反过来带动了当地传统制造业的升级,让他们也实现了“全球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