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面对全球贸易摩擦 东南亚半导体产业何去何从?

By 隆斐
2019-06-14 09:58:22

近期,美国商务部陆续将多家中国科技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列入到"实体名单"(entity list),试图扩大对华贸易限制。据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资料显示,截至5月中旬,总共261家中国企业被纳入"实体名单",其中大陆企业143家,香港企业91家。

进入该"实体名单",意味着上榜企业在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特殊许可的情况下,将无法与美国公司进行正常的贸易或技术往来。该"实体名单"的影响范围甚至已经超越了美国本土。据BBC报道,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已经中止与华为的合作,公司给出的原因是ARM产品使用了"美国原产技术"。

美国"禁令"可以说是"潘多拉的魔盒",打开后的"魔盒"极可能颠覆全球科技发展节奏和布局。

芯片企业向东南亚"转移"

芯片被誉为电子产品的"心脏",承担着运算和存储等核心功能。在美国政府贸易"禁令"下,不少芯片企业、特别是代加工企业已经在有计划地逐步向东南亚增加投资。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进口也开始调整结构,加大对美国以外区域采购,其中就包括了东南亚。

有媒体报道,和硕联合董事长童子贤上周表示,将扩大其在墨西哥捷克以及东南亚的现有产能,另外,将在印尼巴淡岛(Batam)投资最多10亿美元(约合69亿人民币),建设生产苹果智能手机芯片的新工厂。

除此以外,中国大陆集成电路(芯片)进口已经呈现出明显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根据东北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进口路线图2018》,80%以上的集成电路来自于日韩、中国台湾以及马来西亚,进口总额已经高达1842.5亿美元,且东南亚地区所占份额仍在增长。

有不少海外分析员曾表示,国际贸易的逆风环境将迫使全球供应链进行调整,进而使东南亚国家从中受益。然而,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

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MIDA)告诉《财经时报》,"由于美国对于中国通讯巨头的限制,预计(马来西亚)出口会略微下降。相比2018年,电子产业的增长预计将放缓。"

根据东南亚各国公布的贸易数据,菲律宾新加坡、印尼以及泰国去年最后两个月的出口贸易大多出现了负增长。部分厂商为了躲避惩罚性关税,逐步将其生产基地从中国大陆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但整个迁移过程至少需要2-3年时间。

和硕联合董事长童子贤就曾表示,东南亚无法取代中国制造业,从供应链效率来看,跨国制造才是今后的新常态。另外,中国每年进口价值3000亿美元的芯片,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50%左右,东南亚对于芯片的消耗量则小很多。假如中国企业需求放缓,东南亚芯片制造商必然会面临销售问题。

MIDA向《财经时报》明确表示,在马来西亚经营的多家跨国以及本土半导体企业都受到了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冲击,出货量以及公司股价都在下降。这也说明该区域严重依赖外贸的现状很难在短期内发生实质性改变,中美贸易给东南亚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利。

东南亚芯片行业现状

实际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从日韩承接部分包含芯片在内的半导体产业。通过30年的发展,半导体已成为新加坡的支柱产业,占到了其电子制造业的六成左右。在马来西亚,电子电器产品出口量也占到了制造业的半壁江山。菲律宾、泰国、印尼以及越南也在日益重视该产业,希望通过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国际企业。

 

(图片 : 财经时报)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主席阿吉特(Ajit Manocha)

值得注意的是,该地区的半导体公司极少为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企业。以马来西亚为例,有50多家半导体企业,其中绝大多数为跨国公司,比如英特尔、英飞凌、飞思卡尔以及AMD等。

 

东南亚在半导体产业方面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规模,拥有相对完善的产业半导体产业链条,加之该区域充足的年轻劳动力和成本优势,但是全球供应链在短期内的剧烈变动则会影响其稳健发展。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主席阿吉特(Ajit Manocha)曾告诉《财经时报》:"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也越来越小,半导体产业及其供应链都是全球性质的。"因此,缺少全球分工环节的行业或者企业很难取得成功。

面对当前中美贸易状况,东南亚半导体协会主席吴开辉(音译)向笔者透露,5月30日半导体协会在华盛顿举行论坛,与30名全球行业领袖以及美国国会办公室官员交流了意见,并提出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十项原则》,希望借此继续推动公平的国际贸易秩序以及行业整体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 Copyright 2024 BT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