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布局海外业务,分析师称团购策略对美国市场同样有效
作者:Andrew Hecht
来源:seekingalpha
中国电商巨头拼多多公布了最新季度(截至2022年6月的第二季度)的强劲业绩。
该季度拼多多营收达到314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36%。这一增长是由其两个最大的业务部门(在线营销服务和交易服务)的收入增长所驱动的。该公司在线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9%,至251亿元人民币,主要受销售活动增加(特别是在618购物节期间)的推动,这是由于疫情缓解消费复苏所推动的。
拼多多第二大业务部门——交易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07%,至62亿元人民币,而商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97%,至5070万元人民币。
该公司盈利能力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季度净利润同比飙升268%,从去年同期的24亿元人民币增至89亿元人民币。
长期增长机会
截至2022年6月,拼多多拥有1194亿元(178亿美元)现金,以及相对良好的债务状况:拼多最近一个季度的总债务权益比为17.4,与阿里巴巴(16.91)和京东(23.45)等竞争对手差不太多,该公司一直忙于将资金配置到长期增长计划中。
在中国国内市场,电子商务渗透率已接近饱和,阿里巴巴和京东等国内电子商务公司正在寻找云计算等新的增长机会,拼多多正在大力投资研发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
尽管拼多多表示其农业项目不会以盈利为目的,但这一举措仍可能带来经济效益。与阿里巴巴和京东不同的是,拼多多的大部分客户位于中国农村地区,那里是中国大部分农业人口的家乡,人均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拼多多的人均消费远低于竞争对手:拼多多每活跃买家的GMV约为1127元,而京东为5760元,阿里巴巴为8447元。
引入提高生产力的技术反过来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提高他们的购买力,使拼多多在这一过程中受益。
拼多多已经拥有了几个“差异化”重点,帮助该公司从初出风头的新贵成长为巨头,其中值得注意的包括其团购功能和游戏化元素(比如令人上瘾的小游戏——多多果园),创造了有趣的游戏化购物体验。
在农业领域加大投入可能会为拼多多的营销策略和定位增加另一个差异化点。它还可以提高用户留存率(因为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是日常必需品)。尽管电商竞争对手阿里巴巴和京东也进入了农业电商领域,但自称是中国最大农业电商平台的拼多多作为先发者可能有一定优势。
国际化发展
中国国内约有8.9亿活跃买家,竞争日益激烈,长期增长机会可能有限,因此拼多多正在进军海外新市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拼多多今年9月在美国推出了新的网上购物平台——Temu,售卖商品种类繁多,包括服装、珠宝、宠物用品、季节性商品和厨房用具,订单超过49美元退货免运费。
虽然Temu是美国电子商务领域的后起之秀,但该公司似乎在利用同样的营销策略——团购和最低价格(这一策略帮助母公司拼多多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巨头,而在不到10年前的2015年,拼多多成立时也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后起之秀)。拼多多凭借着可以与中国制造商直接联系,使自身拥有供应链优势(Temu的西方竞争对手亚马逊和沃尔玛可能不具备这种供应链优势)。
Temu进入美国市场的时机也很合适。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一项调查,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处于40年来的最高水平,近一半的美国家庭认为最近的消费价格上涨“压力很大”,这为Temu等低成本平台提供了机会。
从财务上讲,此次扩张可能会增加拼多多的潜在市场和总收入,鉴于美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较高,也可能会提高其人均消费支出。拼多多的收入潜力是很可观的。2021年,美国的在线销售额约为8760亿美元。只要占据美国5%的在线零售额,就能产生约440亿美元,相当于拼多多2021财年商品交易总额3830亿美元的11%。
低成本零售商沃尔玛凭借其在美国无可匹敌的门店网络对Temu而言有很大优势,但Temu可能会吸引亚马逊的非Prime客户。据估计,亚马逊Prime会员在2021年约为1.53亿人,约占亚马逊美国客户群的65%,这意味着约有8200万亚马逊消费者并不是Prime会员。
然而,沉重的营销支出可能会侵蚀利润,而在可预见的未来,投资可能会继续限制盈利能力。在经历了多年的亏损后,拼多多直到去年才开始盈利。随着其国际扩张导致成本上升,该公司是否会重新出现亏损还有待观察。
总结
随着疫情缓解,消费和商业活动出现复苏,拼多多公布了强劲的季度业绩。
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电子商务渗透率达到饱和,拼多多正在寻求新的增长机会,尤其是农业技术和在美国的扩张。拼多多在这两个领域都享有竞争优势——在中国农业电子商务领域拥有先发优势和市场领先地位,在美国拼多多与中国制造商的直接联系,这可能帮助该公司击败亚马逊和沃尔玛等美国竞争对手。
这两项举措都可能增加拼多多的长期营收增长,但由于该公司在营销、研发和物流方面大举投资,以增强竞争力,利润可能会受到一定冲击。
【作者系华尔街交易员、分析师,曾就职于Phillip Brothers、花旗集团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