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过安踏的李宁,要在香港买个安踏?
文丨BT财经 Han
2022年开年,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市场争锋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先后迎来首批SPAC交表和上市。
尤其是在东方之珠,继1月17日招银国际资管作为发起人的首家SPAC公司AAC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后,又有3家迅速跟进,分别是1月28日交表的Tiger Jade(发起人:泰欣资本、龙石资本)、1月31日交表的Trinity(发起人:李宁、LionRock、Astrapto)和Interra(发起人:春华资本、农银国际资管)。
从收购标的来看,覆盖的领域也体现出多样性。AAC瞄准亚洲范围内新经济行业内有科技赋能的公司,Tiger Jade聚焦生物医药,Trinity意欲并购消费和生活方式品牌,Interra投资策略聚焦高增长型公司。可以说,港市SPAC正迅速打开大门,全新的投资路径已经展现在市场面前。
值得注意的是李宁先生等人共同发起的Trinity,在接连收购海内外服饰品牌后,李宁试水SPAC祭出"壳公司"。它能捕捉到像安踏体育(02020.HK)$安踏体育(02020)$ 旗下FILA(斐乐)一样成功的品牌吗?
李宁联合前高盛高管共同创立SPAC
据Trinity Acquisition Holdings Limited递交的申请文件,公司成立于开曼群岛,共有三个发起人。
其一,是李宁本人,需要和李宁(02331.HK)$李宁(02331)$ 上市公司加以区别。
其二,是Lion Rock,它是莱恩资本的普通合伙公司。莱恩资本的创立人是蒋家强,专注于投资消费领域。值得补充说明的是,李宁也是莱恩资本的非执行主席,他控制的另一家香港上市公司非凡中国(08032.HK)$非凡中国(08032)$ 曾经和莱恩资本携手,作为共同投资者拿下知名英伦鞋履品牌Clarks。
其三,是一家新成立的私募股权公司Astrapto,管理合伙人是周之扬。公开资料显示,周之扬是前高盛亚洲特殊资产投资集团联席主管。
Trinity招股书中说明道,三方发起人在消费领域生活方式品牌、私募股权和直接投资方面具备成功经验、业务联系和关系网络,并购目标是"具有全球影响力、持久吸引力及为客户带来价值的消费领域生活方式品牌"。
BT财经注意到,这并非李宁和Trinity第一次冲击SPAC上市。一年前的2021年3月,《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曾报道Trinity谋求在纽交所挂牌、集资约2.5亿美元,不过后来并未在美上市。
此次李宁改道赴港,SPAC能否如期上市?都说投资SPAC就是投资发起人,你会青睐李宁的"资本盲盒"吗?其中究竟会藏着怎样的标的?答案将一步一步揭晓。
能捕捉到下一个FILA吗?
李宁的体育版图,早已不止近些年频繁借助"国潮"热浪出圈的运动品牌李宁。
仔细梳理后可以发现,昔日体操王子以两条主线控制着多个鞋履服饰消费品牌和体育竞技赛事,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格局,李宁本人也称得上商业巨子的名号。
除了最为人熟知的运动品牌李宁,在鞋履服饰方面,李宁通过非凡中国于2020年收购了运动休闲品牌堡狮龙,目前该品牌正在经历品牌重塑。2021年3月,非凡中国联手莱恩资本获得英伦鞋履品牌Clarks的控制权。同年11月,非凡中国还宣布收购Sitoy AT,将意大利奢侈皮具品牌"铁狮东尼"拿下。
除了鞋履服饰,李宁的运动帝国还包括体育经纪、体育目的地(如体育产业园)等业务。
大手笔"买买买"的不止李宁,在全球范围内"扫货"是近些年中国本土运动企业的新风潮,其中一个标志性的案例就是安踏体育和FILA(斐乐)。
从市值上来看,安踏目前约3500亿港元的市值,超过李宁一大截,后者只有2000亿港元出头。市场给出这样的定价,自然有它的道理,因为两家公司口袋里面的资产是截然不同的。
安踏旗下的FILA可以说是近些年该领域最成功的并购和运营案例,成为这些年上市公司重要的业绩增长引擎,品牌收入撑起安踏体育的半壁江山。不过也有市场观点认为,FILA在2021年下半年出现增长乏力,需要谋求运营颗粒度的进一步细化。
当然安踏也在寻找新的增长点,在品牌、尤其是高端品牌方面广撒网。近些年安踏布局的品牌还有日本迪桑特、奢侈品级别的户外运动品牌始祖鸟等,合作方式既包括直接出手收购,也包括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运营等,其本质都是想借助安踏在本土的运营经验,掘金中国巨大的服饰消费市场。但理想很丰满,现实仍需要时间去验证,上市公司报表将给出答案。
市场还关注大手笔并购带来的负债率提升,2020年安踏资产负债率攀升至50%,三年前这一数据只有不到25%。
相比而言,李宁的"扫货"没有全部装进一家上市公司,"吸金"方式也更加多样。运营策略上,除了大获成功的"中国李宁",公司还在近期推出了复古风格浓厚的"全新独立高级时尚品牌"LI-NING1990。
李宁通过一个品牌、打开多重消费层级的策略可否奏效?颇具规模的商业版图里能否出现另一个像斐乐一样成功的品牌?这场"买买买"的竞争里谁能笑到最后?答案很快就会揭晓。
欢迎关注【BT财经】,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