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撤离火锅头部品牌,海底捞们为何开始溃退?
文丨BT财经 十里
两个火锅巨头,如今成为难兄难弟。
2021年2月,海底捞 $海底捞(06862)$ 股价曾创下超过每股80港元的高点,随后跌跌不休,截至8月26日收盘,股价跌至27.35港元,市值不足1500亿港元。半年时间,市值跌去近300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500亿元。
股价高起低落的,同样还有呷哺呷哺 $呷哺呷哺(00520)$ ,对比今年2月股价的高点27.05港元,仅半年多时间,呷哺呷哺已跌去超77%。
市场为何开始不看好这两个火锅品牌?火锅行业究竟怎么了?
年轻人抛弃了火锅?
海底捞们的颓势早有体现。
首先看利润端表现,8月24日海底捞发布中期业绩报告,虽然海底捞的营收达到史无前例的201亿元,但净利润只有9651万元,远低于2019年同期的9亿元,当下的海底捞是典型的增收不增利。
据呷哺呷哺2020年财报显示,净利润0.02亿元,同比下降99.31%;营业收入54.55亿元,同比下降9.54%。2020年也成为了呷哺呷哺自上市以来年度净利负增长最严重的一年。
亏损的主因是盲目扩张门店。海底捞疯狂开店,截至6月底的餐厅数量达到1597家,较去年同期增长71%,2018年-2020年三年间,海底捞的门店数由466家增至1298家,增长近三倍,却没有换来良好的业绩。
财报显示,海底捞的翻台率持续下滑,仅为3.0。海底捞新店铺的盈亏平衡期拉长,虽然同时期店铺数量增加了很多,但规模化红利尚未形成,店铺开得越多,运营费用越多,反而越是拖累业绩,而且受疫情影响,不少餐厅闭门,营收十分惨淡,更是拖累了整体表现。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曾说,"餐饮行业是传统行业,有边界,不像互联网企业业务范围越大,成本越低。餐饮企业开店多了能增收就不错了,更可能连增收都没有。"
呷哺呷哺也是如此。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呷哺呷哺的门店数量已达到1061家,规模的扩大不但没有帮助呷哺呷哺成功扩大市场占有率,反而让其运营成本不断上升,亏损越来越严重。
与此同时,产品的质量没有显著提升,价格却在上涨。根据财报来看,2016-2019年,呷哺呷哺客单价分别为47.7元. 48.4 元、53.3 元、55.8元,到了2020年人均消费突破60元,达到62.3元,客单价明显在逐年上涨。
在大众点评上,不少网友称,过去两个人七八十元就可以解决,但现在两个人需要160元,"同样是160元,餐饮种类这么多,为什么要吃火锅?"、"海底捞除了服务之外,口味一般,价格却越来越贵。"
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曾表示:"呷哺呷哺的竞争对手,不是传统的火锅企业,而是整个快餐市场。"即使在火锅垂直行业,鱼火锅、虾吃虾涮火锅、串串香火锅等均价都在50元/人,仅论价格,呷哺呷哺也明显失去了优势。
再说产品本身,火锅锅底基本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北派火锅、江浙系火锅、川渝系火锅、云贵系火锅、粤系火锅以及台式火锅。而这些锅底口味基本已经被各大火锅店涵盖,很难再做创新动作,商家更多则是在调味上做创新,不过也很难做出什么显著性差异。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时表示"呷哺呷哺的品质跟不上定位,服务也跟不上他的客单价,整体的运营水平也达不到整个竞争的这样的一个激烈程度,所以整体来说他现在关掉200家店,把这个定位重新去整改,重新去调整,我觉得是对的。"
在疫情持续、开店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规模化红利尚未形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从高处跌落,海底捞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发力下沉市场,火锅品牌能否自救?
海底捞们也不是没有想过自救。
如今,这些火锅品牌纷纷选择"抄底"五环外,企图通过下沉市场的扩张来提高市场份额。
海底捞财报显示,过去一年,海底捞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开店最多,新增344家,达到611家,超过二线城市的593家。对比而言,一线城市只开了75家,目前共有287家。
呷哺呷哺也推出了改革举措,称将重新回归大众消费定位,客单价保持在60元以内,在门店布局方面,呷哺呷哺将向二三线下沉市场持续扩张。
然而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下沉市场房租低,但同样客单价也低,能否提高利润还是个未知数。
另一方面,火锅市场一向竞争激烈。行业本身极其内卷,市场集中度很低,除了巴奴、牛焱、哥佬官、谭鸭血等各具特色的火锅争奇斗艳,还有明星开的火锅品牌如贤合庄、火风祥等。海底捞们把宝押到下沉市场,显然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对于火锅品牌或者创业者来说,与其继续战术上的盲目扩张,还不如多从战略高度思考一下如何超越突破。
欢迎关注【BT财经】,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