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高神药跌下神坛,长春高新“大白马”应声倒下?
文丨BT财经 HAN
不能否认的是,"身高焦虑"在当下的社会中确实存在。无论是谈对象还是找工作,身高都是无法逾越、需要被审视的因素。
从十几年前拯救驼背的"背背佳",到畅销不衰的内增高鞋垫,甚至耸人听闻的"断骨增高"......弥补身高缺陷、或者弥补人们身高心理缺憾的生意,一直源源不断。
而有一种神奇的针剂,注射后就能刺激长个,带来的收益滋润着一家市值千亿元的上市公司业绩--这款"神药"是长春高新(000661.SZ) $长春高新(SZ000661)$ 旗下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
"神药"陷入滥用质疑
8月4日,新华社发布文章《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指出当下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来实现身高增长的现象越来越多,这背后支撑起了一家A股90%的收入、5年间收入增长了4倍之多。
但这样的生长激素滥用后患无穷。这篇新华社文章援引了医药专家的观点,称其可能带来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风险。"想长高就打点生长激素?这是非常荒谬的行为"--有医生如是指出。
不过从公开媒体报道里,也能发现注射生长激素后确实明显长高的报道出现。但长高究竟是否为生长激素所带来、这样的疗法会否导致性早熟等问题,没有清晰定论。
这样的乱象背后,离不开利益的驱动。在消费终端方面,一些民营医院打出增高广告,刺激消费者购买。
注射生长激素的价格较为昂贵。上述文中提到曾有家长花费高达48万元,换来孩子长高1厘米。另外《每日经济新闻》调查发现,注射生长激素并不是一针见效的"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每月花费3000元-15000元不等、连续注射2年-5年。这样算下来,至少都是超7万元的支出,最多甚至可以接近百万。
社会舆论对此次生长激素滥用事件高度关注。虽然新华社的文章没有直接点名,但市场已经一致认为这家以生长激素助长业绩的上市公司就是长春高新。网上历史报道显示,全国生长激素市场里,长春高新(包括其子公司)的市占率达到70%,其产品粉针、水针和长效剂型的年化费用分别约1.9万元、4.2万元和19.6万元。
"增高神药"陷入滥用质疑,长春高新股价重挫。
营收支柱岌岌可危,长春高新投资逻辑生变
在此次药物滥用风波前,长春高新还是不少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眼里的"大白马",生长激素产品支撑起公司营收的大半,且一度被认为未来前景可期。
过去7年间,生长激素是一个年复合增速超30%的高增长细分领域,规模从2015年的1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约77亿元,西南证券预计2025年将突破150亿元。但这样的高增速或将戛然而止。
长春高新的子公司金赛药业是国内生长激素绝对龙头,其主打产品重组人生长激素早在1998年6月就已经上市(粉针),后分别于2005年和2014年推出亚洲首创的生长激素水针和全球首创的个长效型重组人生长激素。2020年,金赛药业总收入高达58.03亿元,成为长春高新(2020年总营收约85亿元)业绩顶梁柱。
净利润方面,生长激素贡献更大。《长江商报》发现近两年来自金赛药业的净利润高达46.94亿元,是长春高新同期全部净利润的97.35%。
在这一细分领域,长春高新还在继续加码研发。公司年报显示,金赛药业仍有多个人生长激素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市场担心,此次生长激素滥用事件,将给公司基本面带来根本性变化。反映到股价上,8月5日公司开盘后跌停。公司也第一时间采取了行动,先召开了投资人电话会议,后宣布提前发布半年报。
公司还在互动平台回应称,生长激素的生产经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且它属于处方药,其销售被《药品管理法》、《反兴奋剂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要求,相关产品都会销售到正规医疗机构。
不过此前市值千亿元的长春高新股价已经阴跌两个月,从522元的高位跌至270元上方,几近腰斩。除了生长激素产品可能面临监管考验,公司营收单一、抗风险能力偏弱也是投资者和资本离去的原因。
但也有声音认为,身高焦虑或许是当代人永恒的痛点,即便长春高新"白马"倒下,该领域还将有新的白马出现。
欢迎关注【BT财经】,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BT财经链接:https://xueqiu.com/2509537588/193417494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