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易购重组尘埃落定,张近东还剩下多少股权?
文丨BT财经 HAN
深圳国资退出、江苏国资"拉群"入场,苏宁易购(002024.SZ) $苏宁易购(SZ002024)$ 的股权重组方案似乎正在走向尘埃落定的终章。
7月5日晚,苏宁易购披露了此次权益变动的公告。次日开盘,公司股价一路上涨封板,此时公司股价已经在债务风雨中飘摇阴跌近一年。
零售板块得到纾困,将成"苏宁系"债务危机的转折点,还是"杯水车薪"的挣扎?收敛了扩张野心、一心只想活下去的苏宁,能否如愿?
公司将进入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公告显示,2021年6月23日新成立的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有限合伙),将会获得苏宁易购16.96%的股权。这些股权的转让方是苏宁控股集团和苏宁电器集团,转让价格为5.59元/股,和此前停牌时的股价一致。
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有限合伙)的背后,是江苏省和南京市国资的牵头,聚集了华泰证券、阿里、海尔、美的、TCL、小米等企业的参与,总规模达到88.3亿元。
除了资金外,此次股权重组也将给苏宁易购带来授信支持。公告显示,基金将支持公司应对流动性问题、稳定企业融资环境等,在江苏和南京方面的协调下,江苏省内的金融机构将"恢复苏宁易购的授信至合理水平"。
据《中国证券报》,在股权洗牌后,张近东和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仍将是苏宁易购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降低至20.35%,淘宝中国持股比例仍为19.99%,江苏新新零售基金二期和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分别持股16.96%、5.59%。
董事会席位方面,苏宁让出两个席位,当前六名非独董事中苏宁、淘宝和新新零售基金二期各占两位。
重组后,公司将无持股超50%的控股股东或支配公司表决权的股东,因此苏宁易购将进入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怎样理解"无实际控制人状态"的上市公司?
BT财经翻阅资料发现,无实际控制人状态的公司之下,决策将更能体现全体股东、而非某个股东的利益,能够有效避免单独股东利己现象的发生,但大股东控制力不足,将影响公司决策效率,且有被拖入旷日持久的控制权争夺战的风险。
原先火速入场的深圳国资则与苏宁易购"和平分手",双方终止协议均不承担违约责任,并留话"继续探索物流方面的合作机会"。常年"霸榜"江苏省民企头把交椅的苏宁,如今获得了当地国资的加持。这会帮助公司焕发生机吗?
业绩底盘不稳,能否如愿新生?
苏宁易购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在苏宁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融资角色。虽然从财务层面隔离资金在关联公司内的流动并非难事,但落到实操角度仍有不确定性,毕竟苏宁系的庞杂的债务不止分布在上市实体苏宁易购上。此次纾困入场的国资将会保全苏宁易购、还是拯救整个苏宁系,再或者落得杯水车薪的效果?当下难以定论。
7月5日苏宁易购还预告了上半年业绩,预计期间净亏损25亿元-32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亏损1.67亿元巨幅扩大。据《中国证券报》,苏宁易购二季度营收预期下滑超30%,加上相对刚性的费用支出,是导致二季度亏损较大的原因。
此前发布的一季度报告里,苏宁易购虽然扭亏为盈,但是营收同比下降,扭亏依靠资产出售,扣非后亏损超9亿元。
从应对策略来看,苏宁采取了收敛火力、聚焦主业的行动。此前大手笔投资PPTV、布局快递业务、接盘商业地产、吞下万达百货和家乐福中国、入局金融等一系列扩张行为,是苏宁债务危机爆发的伏笔。2020年起,苏宁终于回头聚焦零售主业,张近东提出"该关的关、该砍的砍",令市场期待苏宁瘦身成功、轻装上阵。
虽然国资入股后,有对苏宁的乐观态度重燃,但归根结底仍要看苏宁能否利用这次契机提振业务、缩减支出、将现金流重新拉回到健康的轨道上。曾经靠出售阿里股权保持盈利的苏宁易购,已经多年来没有靠主业盈利,常年低迷的股价已经反映出市场信心。
从竞争格局上来看,苏宁易购依然是家电行业不容忽视的渠道,线下份额稳固、线上份额持续扩张。不过京东、淘宝和新秀拼多多各自雄踞市场一隅,加上国美黄光裕回归、试图续写零售神话,苏宁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
正如电视剧《上海滩》续集里的镜头,大佬回归后发现江湖还是那个江湖,但早已物是人非。曾经恨之入骨的死对头已经是后院起火焦头烂额,曾经瞧不起的小兄弟却成了新霸主。大佬最后的身影,就是深吸一口烟,然后决定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好好活下去。
真正考验苏宁看家本领的绝地求生之路,才刚刚开始。
欢迎关注【BT财经】,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