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亏损10亿,屡传负面新闻,海底捞股价为何不降反升?
港股上市公司、餐饮业龙头海底捞最近负面新闻缠身。奇怪的是,公司股价不仅没受影响,反而一路走高,让很多人大呼看不懂。在看似不合逻辑的现象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呢?
连续曝出卫生丑闻
7月12日,有顾客在济南海底捞连城广场店就餐时,在乌鸡卷中吃出硬质塑料片。仅过了2天,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不合格食品通告又显示,海底捞某门店使用的一批次筷子检测出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是常见的食品污染细菌,如果食品或餐具中的大肠菌超标,会引起腹泻、肠胃感染等症状。
事情被媒体报道之后不断发酵,过了近半个月,到7月29日,海底捞才作出道歉,称将直接处罚问题门店经理,门店也已经整改。 海底捞已经不是第一次爆出卫生安全问题了。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2017年8月海底捞部分门店的后厨出现老鼠,引发舆论轩然大波,即所谓"海底捞老鼠门"事件。当时海底捞动用强大的公关网,迅速将事态平息了下去。 今年4月,海底捞又经历一次公关危机,当时因为涨价引起消费者不满,公司不得不道歉并恢复原价。
疫情让餐饮业遭受严重冲击,海底捞为弥补损失而涨价,这还能理解,可这一次,海底捞在短时间内连续曝出卫生安全丑闻,性质恶劣得多。不少网友抱怨,海底捞"重营销,轻产品","除了服务好啥也没了""疫情之后的味道不如之前""吃完就拉肚子"。
半年净亏10亿
除了频发的卫生丑闻,让海底捞焦头烂额的,还有表现不佳的业绩。
一个月前,海底捞发布上半年盈利警告,称截至2020年6月30日,集团预计收入比2019年同期下降2成,出现近10亿元的净亏损。 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疫情的暴发,集团从2020年1月26日至3月12日暂停了国内所有的门店营业,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实施的防疫措施及消费场所限制,均对公司上半年的业务产生重大影响。 去年同期,海底捞的业绩可用"亮瞎眼"来形容。2019年上半年,海底捞营业收入117亿元,同比增长59%;净利润9.1亿元,同比增长41%,新开门店多达130家。一家传统的餐饮企业,净利润增速能超过50%,这是非常了不得的。 世事难料,今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对餐饮业打击巨大,即便强大如海底捞,也出现巨额亏损,全靠公司家底厚,融资能力业强,支撑公司度过疫情。 实际上,海底捞上半年营收下滑20%算是不错了,有大量中低端餐饮企业收入腰斩甚至直接倒闭。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餐饮收入11346亿元,同比下降36.5%;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2434亿元,同比下降34%。
市场下沉,快速扩张
引人注意的是,尽管疫情让海底捞损失不小,又接二连三爆出亏损和卫生安全事件,可公司股价却不受影响,反而逆势上涨。
年初至今,海底捞和海底捞系的另一家上市公司--颐海国际,股价分别上涨了37.13%和129.4%,表现十分抢眼。
8月10日港股开盘后,海底捞股价再次走高,涨幅一度超过15%,刷新上市以来新高,最终收于42.75港元/股,涨幅接近13%。颐海国际当天也高开高走,午后涨幅一度接近10%,最终收于104.5港元/股,涨幅4.5%。
两家公司的市值,则分别达到2266亿港元和1094亿港元。海底捞创始人张勇,也在这一天身家暴增超过210亿港元!
海底捞股价之所以逆势上扬,分析人士认为根本原因还在于投资人看好公司的市场前景。看好的理由包括:第一,疫情让很多餐饮业倒闭,大量门店闲置,这给海底捞提供了逢低增加门店数量的扩张机会。今年上半年,海底捞新开店近200家,全年新开店数预计超过300家,公司的扩张步伐并未受疫情太大影响。 上市前,海底捞每年新开门店仅有30余家,上市3年来,公司的扩张步伐明显加快,2018 年新开门店262家,2019 年新开门店302家,今年逾300家,新增门店总数将突破千家。
这次疫情导致大量中小饭店转让关门,这让2020年成为整个餐饮业集中度大幅提高,也让头部企业的优势进一步放大。是否投资一家企业,要看其成长性,海底捞近年的增长有目共睹,龙头地位显著,自然成为市场资金的追捧对象。 投资人看好海底捞的第二个原因是,海底捞刚崛起时,依靠极致的服务和标准化的菜品,成为高端火锅的代名词。近两年,海底捞已经不再强调走高端路线,公司创始人张勇明确表示,高端餐饮不挣钱,"我是想做到又便宜又好,而且还赚钱多。"为此,海底捞在二三线城市加大布局,门店深度下沉。同时,公司抢夺高频小生意,布局了零售品牌"开饭了"、"哇哦"、"好好吃饭"、"筷手小厨"等,推出更符合刚需市场以及大学生人群的低端品牌,并针对大学生等特定消费群体推出优惠活动。
海底捞还推出了很多快餐子品牌,包括开在北京的"十八汆"、开在成都的"捞派有面儿"、开在郑州的佰麸私房面、开在西安的"新秦派面馆 "等十余个快餐项目,而且这些品牌超乎寻常的便宜,像北京的十八汆均价9.9元,郑州的佰麸均价7元,成都的捞派有面儿特色凉面仅售2.99元。 布局下沉市场,布局快餐赛道,这让海底捞越来越走向大众化,而且这一策略在当下疫情冲击、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为公司提高餐饮服务收入创造了更大空间。此外,海底捞在餐饮产业的横向布局,也是公司估值大幅提升的重要原因。
早在2011年,蜀海就从海底捞拆分,给全行业提供食材定制和物流配送服务。2013年,颐海又从海底捞拆分,给全行业炒底料,并在2016年上市,如今市值已破千亿港元。此外,海底捞还把人力、装修、信息化等多个职能部门拆成独立公司,面向整个行业进行管理输出。 在餐饮行业的上下游,海底捞都有自己的公司,这让海底捞比别人更具行业竞争力,自然也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 实际上,海底捞的这一套做法,很多品牌也在模仿,做着类似的事情,相信经过今年的行业大洗牌,整个餐饮业的面貌与以往会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