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大象狂奔到几时
年关难过。
临近岁末,在资本市场动作频频的苏宁易购,陷入了裁员风波。据媒体爆料,苏宁北京研发中心一些部门裁员比例达到70%,苏宁物流集团裁员比例30%,大量的项目转为外包。前不久被苏宁收购的龙珠直播不少部门则直接被解散,已经被剥离出上市公司的苏宁小店也有不同比例的裁员。
宏观经济的放缓,线上流量的见顶,不少互联网公司都在2019年爆出了裁员消息,其中不乏京东、网易等巨头企业。但苏宁易购的裁员传闻,还是让人颇感意外。
新零售风口的出现,线上失意的苏宁似乎看到了翻盘的机会。如同一只狂奔的大象,苏宁在社区便利店、百货、零售大卖场领域全面布局,多点开花,一出手就是数十亿的大买卖。不做大哥好多年的苏宁,仍旧有着再次称霸的雄心。
然而,表面风光的背后,苏宁财报数据却不尽如人意,公司在现金流、扣非净利润等方面均亮起了红灯。种种迹象表明,苏宁这头狂奔的大象,步伐似乎迈得太大了。裁员消息的传出,似乎也并非空穴来风。
线上失策:失去的十年
当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面对今日的阿里和京东,作为曾经的线下零售王者苏宁,想必会对此语别有一番深刻体会。
一部苏宁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中国零售行业的变迁史。三易其名的苏宁(苏宁电器-苏宁云商-苏宁易购),努力跟随着时代的步伐,时而横冲直撞,时而步履蹒跚。
苏宁始创于江苏南京,于2004年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名称为苏宁电器。得到资本市场的助力,苏宁电器通过不断在线下攻城拔寨,发展迅猛。
2009年,苏宁战胜老对手国美,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这一年,张近东最终以280亿的身价,位列当年胡润百富榜第10位,同期阿里巴巴的马云仅仅排在第88位,京东的刘强东还榜上无名。
在线下取得的成就,却让张近东忽视了线上的机会,错失了电商发展的最佳风口。这一年,京东商城已经持续大笔融资,全力发展网上业务,阿里巴巴也将主要精力转向B2C市场。直到2010年,张近东仍旧在当年的政协会议上表示,网上商城违背了商业本质,不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自此,苏宁在电商领域的布局与发展全面落后。
2012年,家电行业爆发了一张著名的815价格大战。刘强东高调宣布,京东商城宣布所有家电比国美、苏宁易购便宜l0%以上。此战让苏宁彻底认清了电商的力量,开始真正重视电商。对于彼时的苏宁来说,才过去的2012年显得有点艰难。过去数年间,苏宁电器都保持着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的稳步上升。但是2012年却十分不同,虽然营业收入仍旧在持续上升,但利润却减少了53%。
2013年,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一边开始去电器化,一边推行线上线下同价,全面向互联网转型。但此时的苏宁仍旧没有找到互联网的正确打法,苏宁易购的销售规模维持在200亿的规模,增长陷入停滞。
形势比人强。2015年,张近东决定向电商低头,在接受阿里的283亿投资后,阿里成为苏宁的第二大股东。搭上阿里快车的苏宁,线上销售有了进步,但当年的扣非净利润亏损高达14.65亿。2016-1017年,苏宁扣非后净利润表现有所改善,仍仍处于亏损之中。
2018年1月,苏宁公告称将“苏宁云商”改名为“苏宁易购”,这一次,苏宁直接将公司改为线上平台的名字。在发布更名的同一天,张近东为苏宁的2020年制定了一个宏伟的目标:交易规模四万亿、线下两万家店。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骨感。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苏宁易购仅占据线上2%的市场份额,不仅远低于阿里(58%)和京东(16%),也低于电商新秀拼多多(5%)。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因为早期的张近东对电商不感冒,苏宁为此付出了十年的代价。尽管苏宁选择了奋起直追,不惜三次改名,但与竞争对手相比,目前苏宁在规模上存在较大劣势,竞争优势也不明显。
二级市场上,苏宁也不复当年之勇。2010年,苏宁市值已达千亿,十年之后的今天,苏宁市值还是千亿水平(截止到2020年1月3日,苏宁市值954亿)。苏宁失去了,整整十年。
线下狂奔:得势不得分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掉队,苏宁明显心有不甘。新零售风口的出现,线下起家的苏宁似乎看到了翻盘的机会。一时间,如同一只狂奔的大象,苏宁在社区便利店、百货、零售大卖场等领域全面布局,多点开花。
大举进攻线下的苏宁进入了“万店时代”。资料显示,2018年,苏宁全年新开各类门店8122家,也就是平均每天开店达到22家。截止到2018年底,苏宁合计拥有各类自营及加盟店面11064家,涵盖家电 3C、母婴、超市、便利店等多种业态,苏宁内部将其称之为“两大两小多专”。
具体而言,两大即苏宁广场、苏宁易购生活广场、两小即苏宁小店、零售云店、多专是苏宁易购云店、苏宁极物、苏鲜生、苏宁红孩子、苏宁影城、苏宁体育、苏宁汽车超市等。这其中,又以社区便利店形式的苏宁小店发展最为迅猛,成为了苏宁易购新零售战略的急先锋。
资料显示,2017年底,苏宁小店仅有32家,到2018年末,数量就突破4000家。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苏宁小店总数量达到了5410家。苏宁在家电卖场异地扩张时代积累的开店本领,再次被施展出来。
如此惊人的开店速度,显然与苏宁急切抢占下沉市场有关。在苏宁的战略里,苏宁小店承担着线下流量入口的功能,还可以解决电商时代遗留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旦获得成功,将大大拓展苏宁的商品品类和服务场景。
但过于急切的推进,重资产的自营模式,让苏宁小店的盈利出现问题。仅仅2018年前七个月,数量还没突破千家的苏宁小店亏损就高达2.96亿。开的越快,亏的越快,就成了盘旋在苏宁小店上空的难题。
2018年10月15日,苏宁公告称,由董事长张近东之子张康阳的子公司3亿美元增资苏宁小店,从而将苏宁小店剥离上市公司体系。
业内人士表示,苏宁小店的剥离,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苏宁小店的实际亏损数额太大,对上市公司业绩形成了明显压力。二是,苏宁小店短期仍看不到盈利的希望。
2019年8月,张近东公开表示,苏宁小店就是要贴钱,不是10亿、20亿的问题,而是100亿、200亿的问题。从张近东的表述中,似乎验证了上述分析的两个结论。
进入到2019年,公司的动作明显加快,先是收购了前首富的万达百货,再又买入了家乐福中国80%的股权,均是数十亿资金级别的大买卖。然而,真正发挥资产的效率,才是真正的关键。这对多线作战的苏宁,无疑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业绩亮红灯
与公司在资本市场的纵横捭阖相比 ,苏宁业绩却泛善可陈。截止到2018年底,苏宁易购扣非后净利润已经连亏五年。尽管公司通出售资产、财务调整等一些财技的处理,维持了公司归母净利润的光鲜,但扣非净利润的亏损,说明公司实际经营状况依然堪忧。
进入到2019年,公司实际经营的亏损进一步增大。2019年10月31日,苏宁易购发布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苏宁营业收入2010.09亿元,同比增长16.21%,归母扣非后净利润-41.52亿元,同比大幅下滑1755.59%。高达41.52亿元的亏损,又一次创出了近年来的新高,更与苏宁在资本市场的高调收购形成了鲜明对比。
即便是营业收入方面,苏宁也面临增速下滑的困境。
数据显示,自2018年第一季度开始,苏宁易购的营业增速就处于持续的下滑通道中。相比2019年前两个季度25.44%和21.63%,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速仅为5.05%,创下五年以来的增速新低。
现金流方面,苏宁易购的数据更是惨不忍睹。继2017年、2018年经营性现金流相继流出66.05亿元和138.74亿元之后,今天前三季度,公司现金流更是大幅流出199.64亿元。
以上各项财报数据的背后,充分说明了苏宁目前的尴尬:增收难增利,得势不得分。如此的业绩表现,也不由让人怀疑,被苏宁官方否认裁员传闻,是否真的是空穴来风?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图翻盘的苏宁,似乎应该深刻理解下老子的这句名言。
阿里、京东对苏宁的超越,并非是一个企业战胜了另一个企业,而是一个时代取代了另一个时代。苏宁若想再次实现自己的霸业,似乎更该从零售的本质入手,而非盲目的扩张与撒钱式的收购。毕竟,一个拼凑起来的零售帝国,很难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为私募基金行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