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难当起“互联网公司”定位
同样一份小米集团的三季报,有人看到了惊喜,有人感到了失望。
11月27日,小米集团发布第三季度业绩报告。第三季度,小米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36.6亿元,同比增长5.5%;净利润25.19亿元,同比增长1.6%;经调整净利润为34.72亿元,同比增长20.3%。
536亿的单季度收入,创了小米成立以来的新高。20%的利润增速,也超出了二级市场的普遍预期。受此影响,公司股价从底部8.7元附近反弹,涨幅一度达到20%,最后止步于11元。
自2018年7月上市以来,小米股价最高达到22.20元,11元附近正是公司股价腰斩的价格。在这个位置停止不前,说明市场对小米的担忧仍然存在。
问题还是出在小米的手机业务领域。近两年来,小米手机业务收入增速本已不断放缓,终于在第三季度正式步入了下滑。季报显示,小米手机的全球出货量下滑3%,销售均价亦下滑5%,致小米手机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滑约7.8%。尤其是国内市场,据IDC数据,小米手机第三季度出货量下滑高达30%。
承载着流量入口的手机业务表现不佳,这让小米集团利润增长超预期的利好也打了折扣。长期以来,小米的商业模式就是通过手机端的流量获取客户,然后销售硬件产品及提供互联网服务来变现。因此,尽管小米IoT(包含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在第三季度同比增速达到了44%,在很多人眼里,这依旧无法对冲作为小米集团基本盘手机业务的下滑的利空。
与此同时,公司互联网业务依旧波澜不惊,尽管手机与IoT产品收入此消彼长,但互联网业务收入在小米集团占比始终不能突破10%。随着互联网业务收入增速的放缓,业务所贡献利润在小米集团占比降低,小米似乎距离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目标也越来越远。
手机业务:蓄势已然 待发未必
手机业务作为小米集团的基本盘,增速持续下滑成为小米集团一大隐忧。
数据显示,小米手机在第三季度出货3210万部,这较去年同期的3330万部下滑约3%。与此同时,第三季度小米手机产品均价为1006.5元,较去年同期下滑约5%。出货量与产品单价的共同下滑,导致小米手机两年来营业收入陷入下滑。
三季报显示,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营业收入为322.68亿元,同比下滑7.8%。这导致智能手机占小米集团总营收的比例进一步下降至60.1%。
自小米上市以来,其手机业务的营业收入增速就呈现持续下滑趋势。2018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收入增速分别为58.7%、36.1%、7.0%,增速下滑趋势明显。进入到2019年,尽快经历了一季度的短暂提高,进而到二季度则又降为5%,刷新了上市以来的新低。直到第三季度,公司正式步入下滑。
对此,市场有两种分析。一种倾向于小米官方的解释,认为这是因为在4G与5G换代时期,小米采取稳健的经营策略,减少了4G手机的推出。因而,数据虽然不好,但小米仍旧在5G手机方面蓄势待发,未来还有期待。
另外一方则认为,由于小米集团上市后的盈利压力,公司开始提高手机业务的利润贡献,手机产品的毛利率的提高,削弱了小米手机的性价比优势,进而造成了销量的下滑。这种分析,从公司手机产品的毛利率上得以验证。第三季度,小米手机毛利率达到了9%,继续创出八个季度以来的新高。
然而,这绝非小米之福。长期以来,小米整个的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以小米手机为主的流量入口,进而才有其他硬件产品链的拓展,以及互联网增值服务的形成。假设公司为了保证利润而继续提高手机业务的毛利率,公司通盘的商业模式可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这一点考虑,尽管AIoT硬件收入快速增长,但这一业务显然无法替代手机来完成流量的接入。并且,就AIoT业务本身而言,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依赖小米手机业务的存量客户而增长。因此,手机产品毛利率的提高,对当下的小米而言,绝非利好。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小米手机出货量的下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国内市场,其出货量同比大幅下滑30.5%, 这一降幅在国内前五大手机品牌中排名第一。与此同时,小米手机国内市场份额由去年同期的13.6%下滑至9.8%,4.8个百分点的下滑幅度,也位居国内五大手机品牌之首。
小米手机的品牌定位问题,则造成了公司产品均价的同比下滑。尽管早期小米集团对红米手机进行了分拆,形成红米主打性价比,小米主攻中高端的内部定位。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红米的低端定位已经深入人心,并成功的拉低了公司手机的均价。与此同时,小米的高端拓展却未见实际效果。目前,小米手机主打的高端机型少有超过4000元价位,其品牌形象与苹果、华为相比,也还存在一定距离。
就5G手机而言,小米目前也无胜算。目前看,小米的5G手机,仍旧是以价格亲民为主打。有着芯片及网络一体化优势的华为,仍旧是小米在5G时代强大且难以逾越的对手。即便是在性价比方面,华为通过荣耀子品牌的价格下沉,也让小米手机的性价比优势大打折扣。因此,市场对于小米5G手机蓄势待发的说法也存在争议。客观的说,小米手机蓄势已然,待发则未必。
AloT 有惊喜 也有担忧
三季度财报显示,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为156.0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4.4%。IoT产品占总营收的比例也由去年同期的21.3%增长至29.1%,进而,小米集团硬件收入中,手机业务与AIoT业务此消彼长的趋势更加明显。
对此,有分析认为,随着5G商业应用的落地,5G给小米IoT产品带来的推动力远超过手机产品。但这种分析似乎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小米在IoT产品领域所面临来自华为方面的竞争压力远远低于手机业务。
小米在智能生活产品领域布局比华为更早,目前取得了一定的先机。根据群智咨询数据,小米电视前三季度的内销出货量为660万台,同比增长59.1%,位居行业第一位。
2019年9月,华为智慧屏横空出世,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小米的线上竞争对手一加,也传出了要推出智能电视的消息。8月30日,一加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作虎在一加社区发表了一篇名为“一加电视重新定义流畅”的文章,被视为一加进入电视行业的官方宣言。随着华为、一加的入局,小米又将在电视领域再次遭遇手机行业强劲对手的新挑战。小米能否保持住其AIoT领域的先发优势,恐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互联网公司的定位,难获认可
根据小米官方的定位,小米区别于一般的手机厂商,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从数据上看,这种说法难以立足,因为从营业收入上看,小米的互联网业务收入并没有超过10%。数据显示,2016年-2018年,小米互联网业务收入占比均在9%左右。
与此同时,小米互联网收入增速也没有其AIoT业务的快速增长势头。三季度报表显示,小米的互联网业务第三季度营收仅为53.09亿元,同比增长为12.3%。至此,小米集团最为看重的互联网业务收入增速已经连续第五个季度放缓。与此同时,随着小米手机业务在集团所贡献的毛利持续提高,公司互联网业务的毛利贡献从一季度的55%下降至41%,这也创下来了七个季度以来的新低。
因此,市场给予小米的,仍旧是一家硬件公司的定位与估值。目前小米集团22.5倍的市盈率,也与苹果相差无几。如果再往互联网身上去靠,目前的小米只能称为一家有着互联网营销思维的硬件公司。
将来,小米若不能扭转在整个商业模式中扮演流量接入点的手机业务下滑的颓势,其互联网业务恐怕也难有质的改变。这样一来,小米只会距离一家“互联网公司”将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