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顺丰之后,快递业再无贵族

By 李勇
2019-12-06 19:32:24

拿下唯品会的电商件,意味着战略上坚决向低端下沉的顺丰再下一城。

11月25日,唯品会旗下的自营快递品骏物流宣布,将从11月底逐步终止品骏的快递业务,并委派顺丰进行配送服务。

对于双方的本次合作,乐观的分析认为,顺丰预计每年能增加近6亿份的新订单,这相当于目前顺丰业务量的11%左右。但也有业内专家指出,唯品会早在2018年底已经将40%的订单进行社会化配送,顺丰本次只拿下了唯品会大约6成的订单。此外,目前双方仅仅是战略合作的关系,未来的电商件分配主导权,还是掌握在唯品会手里。

11月14日,顺丰公告,将通过发行可转债的形式融资58亿,募资投向包括购买飞机、智慧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以及陆路运力提升等四大项目。现在看来,或许顺丰早已为拿下唯品会大单在做充分的准备。

三年之前,马云的菜鸟物流开始收编快递公司,顺丰王卫成为快递行业唯一敢对马云说不的人。自此,顺丰渐渐失去了淘宝系电商件的巨量订单,只能坐看竞争对手"四通一达"在淘宝件助力下一步步发展并壮大。

如今,顺丰显然无法再承受因错失电商件而不断下滑的市场份额,开始向电商发力,积极拥抱拼多多在前,合作唯品会在后。

下沉电商件市场之后, 顺丰市场份额略有提升,利润下滑的趋势也得以扭转,但公司的股价却从10月份高点下滑近15%。显然,顺丰又遭遇到新的质疑与挑战。

新的问题在于,随着电商件的增加,顺丰的时效和服务却在同步下滑,网上对此吐槽不断。多年以来顺丰在客户中积累的口碑,正在慢慢变差,顺丰本身在快递行业的定位,似乎也变得模糊不清。

"一哥地位"岌岌可危

作为快递行业的一哥,顺丰近几年增长却出现乏力,市场份额不断下滑。公司净利润在2018年度下滑的表现,被认为是顺丰"失速"的一个铁证。

数据显示,顺丰在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909.43亿元,同比增长27.60%,归母净利润为45.56亿元,同比下滑4.57%。这是顺丰2016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净利润下滑。

与此同时,2018年度中通快递实现调整后的净利润42.01亿,同比增长高达30.1%。在同行公司利润表现依旧优异的对比下,顺丰的此份财报显得格外扎眼。

市场占有率方面,根据西南证券的最新数据,2019年上半年,顺丰速递市场占有率下降至7.3%,较2018年同期下滑1.1个百分点,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仅排在第六位,与其快递行业一哥的地位很不相称。

顺丰失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电商件市场份额的不断丢失。

过去几年,电商件成为快递行业增长最迅速的一个细分领域。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快递业务量为507.1亿件,包裹快递量超过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总和,业务收入达到6038.4亿元,其中电商快递件占快递业务总量的比重已经超过80%。

正因为电商规模的快速扩张,才带来了快递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根据国家邮政局的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人均快递使用量达到36.4件,而2014年还仅为4.2件,短短四年之间,人均快递使用量增长近8倍。

"四通一达"正是在淘宝电商件的助力下,市场份额集体上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仅"四通一达"五家公司市占率就达到71.1%,其中中通快递最高,市占率达到19.3%,位列行业首位。

从市占率的角度,中通快递已经遥遥领先于顺丰。即便从净利润方面,中通2018年42亿的净利润,距离顺丰同期45.5亿也只差3.5亿,顺丰快递一哥的位置已经岌岌可危。

阿里绞杀与京东"背叛"

2010年以来,中国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在40%左右,与此相对应的是,其间中国网络购物规模43.77%的年复合增长率。基于电商与快递行业的双向渗透与相互影响,电商与快递愈发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的快递行业伴随着这电商的迅速发展而壮大,而电商的繁荣也是中国快递行业领跑全球的核心驱动力。

曾几何时,顺丰也曾尝试低价策略去冲击电商件市场,但又因盈利能力不佳被迫放弃。

2013年10月,顺丰以"标准件6折"的政策,进入电商平价快递领域,单量一度杀入行业前四,并将优衣库、小米等行业头部客户斩获。然而,由于顺丰自营模式成本太大,承接电商件快递后装载率不高等原因,利润端受到较大影响,又将此项业务砍掉。

在马云成立菜鸟联盟之后,顺丰与菜鸟的关系变得微妙。2015年-2016年,顺丰连续两次缺席菜鸟江湖大会,"四通一达"的老板与高管则悉数上场。进而,在2017年顺丰与菜鸟之间爆发"丰鸟数据之争",双方相互指责对方调取己方数据,直至发展到丰巢与菜鸟相互关闭数据接口。

王卫也成了快递行业中唯一敢对马云说不的男人,但自此以后,淘宝系卖家就很少再选择顺丰发货,顺丰在淘宝系电商件的份额逐渐丢失。

京东的"背叛",更是给了顺丰一次神补刀。定位正品直营的京东与定位时效高端的顺丰,原本有着最佳的契合度,但京东物流的成立,却打破了这一平衡。自此,顺丰不仅失去了京东自营的全部订单,还要面对一个跟自己定位最相似的业内强劲对手。

除了电商物流之外,顺丰也曾往电商零售方面努力,但无论是顺丰优选,还是以嘿客为代表的O2O商贸,均未获得成功。坐拥C端的大量优质客户,顺丰却无法在电商业务中受到消费者认可,既出乎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一方面,消费者先入为主的认知逻辑,始终将顺丰定位成一家物流平台。另一方面,更在于顺丰的"基因"更是一家物流公司。业内人士指出,零售电商之于顺丰,与其说是顺丰在做零售,不如说是在做快递业务的增值服务。这也是消费者无法因为一个"快"字,就能选择顺丰电商的根本原因。

电商做不成,电商件的份额却在不断丢失,顺丰在电商领域,似乎只剩下对手,而没有了队友。

顺丰之后,快递业再无贵族

面对不断下滑的市场份额,顺丰没有继续矜持。今年5月份,顺丰推出专供电商快递的特惠专配等新产品,包裹不通过顺丰航空而是陆运,虽然相比时效件来讲速度更慢一点,但收费标准更便宜。如果日发件量在500票以上,部分地区的首重价格从省内互发12元,降至6元、5元、4元;发省外地区由首重18元,降至10元、6元、5元。

与此同时,顺丰也开始积极拥抱拼多多,因而很多人惊喜的发现,购买拼多多9.9元的包邮产品,竟然是顺丰的快递。

顺丰市场下沉的策略似乎见到了效果,自5月以来,顺丰量件增速连续5个月增长,单量增速由4月的6.6%快速提升至9月的38%,8月、9月增速也超越行业平均水平。与此同时,顺丰的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35.11亿,同比增24.47%。

然而,顺丰的股价并没有因为业绩的增长而上涨。相反,在顺丰三季报公布之后,公司股价从高点的43元持续调整,最低跌至37元。显然,公司又遇到了新的质疑。

价格战从来都是双刃剑。低价策略在给顺丰带来单量增加的同时,还带来了时效与服务的同步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吐槽,顺丰不仅送货的时效性大不如从前,反馈问题的速度和态度也相差好多。

这从快递业务的商业模式上不难理解。早期的顺丰,单价很高,装载率达到40%就可以跑。但电商件的价格下来之后,只有等待更高的装载率才能保证不亏损,运输时效性自然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从配送角度,电商特惠件的增加自然也会影响配送人员的送货时效。虽然电商件仅为价格低可以接受低一点标准的服务,但更多的原价仍在18元的商务件、普通件,却因此受到拖累。

就与一般用户相关的普通件而言,顺丰用已然下降的服务,却维持原来的高价,这无疑是在收割公司20多年以来积累的的品牌红利。用户体验的下降,自然会对顺丰品牌造成长期伤害。

一直以来,快递江湖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中国的快递分为两种,一种叫做顺丰,另一种叫做其他快递。

下沉电商件的顺丰,如果只能提供匹配电商件的服务,还要收取商务件的价格,显然不能长久。那个曾经靠着时效、专业和服务满意度口碑而立足在快速行业的贵族,也就不复存在。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微信号:BT财经)所有,财经时报为BT财经授权转载的唯一网站,未经BT财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 Copyright 2024 BT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