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长寿?听听诺奖得主怎么说!
长寿是所有人正常心理的合理需求,但衰老又是生命的自然规律。破解这一矛盾,是千百年来人类的不懈追求。当然,古人的研究更多的属于"神仙宗教",但今天的人们已经把它列入"生命科学"的范畴。虽然"长生不死"在现代的科研圈依旧不乏信徒,但"破解"终究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长寿的意义当属后者。
7月12日,以"健康·长寿 生命·科技 可持续发展环境"为主题的首届世界长寿论坛暨生命科学大会在广西贺州举办,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中国长寿之乡",分享了他们各自的"长寿秘籍"。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乔治·斯穆特教授--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认为,合理的养生和康复措施,有助于延缓生理衰老,阻断病理性衰老的进程,进而延长人的寿命。他特别提到包括智力和体力运动在内的积极运动以及社会交流等,对于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价值。斯穆特教授本人就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所以他特别建议老人运动要量力而为。当然,量力并非仅指节奏力度,还包括运动形式的选择。他认为,老人最好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运动方式,比如骨质疏松患者多些力量锻炼,呼吸疾病患者适合耐力锻炼。
丹·谢赫特曼是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现为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同样出席了12日的大会,并作了发言。他认为,一个人长寿与否由先天基因与后天调理共同决定,所以不能盲目地把"运动"与"长寿"混为一谈。当然,运动可以让人的平均心率下降,这有助于延长寿命。但是对于体弱者,因其元气有限,就不适合运动。
与前两位诺奖得主侧重于关注个体不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厄温·内尔教授重点说明了与人所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健康的重要价值。他认为,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身体、精神和社会三种关系的和谐。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人类健康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环境,进而影响着环境的供给能力。同时,人类不仅有权利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发展之路,还能通过改造环境和调适人地关系来实现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有意思的是,作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内尔教授原本最有"资格"就个体健康提出忠告,但他却把演讲重心放在了环境方面。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的良好状况。鉴于社会适应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所以内尔教授对环境的强调不仅抓住了健康的核心,还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社会公民的情怀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