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蔡昉:GDP增速到6%也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2018-11-14 12:22:00

2008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中国受到波及,外部需求大幅下降;10年后的今天,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等原因,中国的外部需求再次受到冲击。尽管当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表现和10年前十分相似,但一些重要的变化实际上已经发生。11月14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在《财经》年会上带来了他对于10年前后不同之处的思考。

根本性变化:潜在经济增长率从10%下降到6.2%

蔡昉表示,虽然2008年中国没有进入金融危机,但实体经济仍然遭受了挫折,当时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约为10%,在危机之下,经济增长率没有达到潜在增长率的水平,为了回归到这一水平,中国采取了宏观经济的手段来刺激经济。在短期外需、内需都很难提升的情况下,中央出台了俗称“四万亿”的投资刺激政策,解决了当时回归潜在增长率的问题。

根据蔡昉团队的估算,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下降(或称为“人口红利”消失),“十三五”期间(2016-2020),在没有刺激、没有更大改革的情况下,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为6.2%。在蔡昉看来,潜在增长率就是实际能力。“如果把实际能力用足了,就意味着每一项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了,其中也包括劳动力,”蔡昉说,这意味着只要经济增长率没有低于6.2%,就不会有周期性的失业现象,增长就是充分就业的增长。

GDP增速回落到6%也不要怕

“我们今天应该有信心,哪怕是接下来GDP增速放缓到6%,只要整个‘十三五’时期平均达到6.2%,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在2008年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这个信心,那时候我们认为,而且事实上也是,我们的潜在增长率应该是10%。10年以后的根本性变化是,潜在增长率大幅度降到了10%以下,这一点在我们今天再度面临外部冲击时,必须要注意。”蔡昉说。

他并补充表示,“现在,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大部分被加征了关税,下一步关税税率可能还会再提升,外部需求受冲击难以避免,而内部需求的大幅度提高也仍需要时间。接下来在某种程度上,多少会有一些刺激投资的政策,这些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回归到10%,也不要说8%,而是说和今天的潜在增长能力相适应,6%或者略高一点的速度足矣,否则10年的教训就白费了。”

“四万亿”刺激政策反思

蔡昉认为,10年前,实施“四万亿”刺激政策的动机是为了将经济增长率拉回10%的潜在增长率水平,这个出发点是正确的,后来也达到了目标。但“四万亿”的实施也带来了代价: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宏观经济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加以结合,形成了一个多元共振式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并在接下来的多年里惯性地保持宽松,后来部署的去产能、去杠杆、处置僵尸企业等等任务所针对的问题,有许多便是在这个时期产生。

“错误在于,我们把应对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用来推动产业政策,用来实施区域政策 。反过来,用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来补充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作用,也是不对的。”蔡昉说。

“因此,以后的做法应该防止多重政策的共振现象,也就是说,采取什么政策的时候,要把每一种政策效应进行衡量,进行对冲,而不是让它产生共振。出手要狠、动作要快等等,这些并不一定在每种场合都是正确的。”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 Copyright 2024 BT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