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如何走向世界?
无论走到世界任何角落,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餐。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大批中国人移居海外,同时也把家乡味道带到了国外。据中新网报道,目前中餐馆遍布180多个国家,餐厅数量超过20万家,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小型家庭餐厅。
随着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多家中餐连锁企业加入到"中餐出海"的行列中,比如黄记煌、海底捞、小肥羊以及刘一手。这些国内知名企业成功的将门店开到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毗邻中国的东南亚国家。
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于7月11至14日举行世界厨师国际博览会。除了为各国厨师举办的专业论坛、研讨会外,普通观众可到现场观看各国优秀厨师参与的烹饪比赛或是参观餐饮类企业展示的食品、器具、服装和其他周边产品。本次厨师行业的国际盛会吸引了来自105个国家的4000多名厨师代表,其中不乏有许多中国厨师的身影。
其实许多为西方食客熟知的"中国菜",在中国本土却难寻踪迹。笔者在旅居美国的时候吃过的左宗棠鸡(General Tso's Chicken)以及餐后附送的幸运饼干(Fortune Cookie),或其他绝大多数中餐点都是以价格低廉的快餐形式出现。
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全聚德为代表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就在欧美国家"试水"海外市场,由于前期调研、日常运营管理以及专业餐饮人员短缺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在国内经受住时间考验的餐饮巨头当时并没有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那么中餐要如何才能改头换面并立足于海外市场呢?
厨师培养需国际化
"学习餐饮相关知识至关重要,与之对应的厨师培训更是尤为重要。只有培养出优秀的厨师,餐厅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马来西亚电视明星主厨及餐饮文化大使旺师傅(Chef Wan)在本届厨师展的分享环节说道。
国内餐饮职业教育,和世界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具体表现于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外交流,导致大量中国新生代厨师无法了解海外食客的饮食偏好以及文化背景。但是这一方面,中国也取得改进,中国烹饪协会与法国滨海塞纳省职业和手工业商会在2016年中旬开始合作,进行餐饮师生短期交流和高级人才交流机制。同时,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也开始和海外餐饮院校合作,在师资、课程以及培养模式等方面全方面合作。
"变"与"不变"
马来西亚名厨Darren Chin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表示,"中餐历史久远,在世界餐饮界有着重要地位。某些海外消费者对于中餐有一定的误解,认为中餐味精太多、太油,但是中国(大陆)以及香港的中餐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大的改进、效果明显。"
目前,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达国家,消费者除了追求菜品本身的味道,也越来越重视如何吃得健康。中国餐饮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其中黄记煌焖锅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在强调食物本身的口味和营养外,同时迎合消费者注重健康的消费心理,在国内外市场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现在许多中餐企业在上菜以及摆盘方式上向西方学习,这让食客的就餐体验得到提升,但是对于菜品的配方其实没有必要做出改变,(配方)是菜系的灵魂,"Darren Chin补充道。
成都某家知名火锅底料生产商也向《财经时报》表示过类似的观点,"很多海外消费者吃火锅就是想尝试地道的味道,我们的产品到海外市场只会在辣度上做一定的改变,配料是不会变的。"
饮食文化推广
"由于市场营销等多方面原因,美国消费者容易地将中餐与廉价的快餐对等起来。而同为亚洲菜系的日本寿司以及韩国料理则会让消费者联想到高级、异域和精致的概念,"来自美国的厨师Andy Finch表示。
日本和韩国两国政府和企业都在不遗余力的推广本国传统饮食文化,通过电影、影视剧以及世界文化活动多方位向海外推介。比如日本政府在2012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和食(传统食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并于次年正式通过成为世界上第五项、亚洲第一项食文化遗产。
海外食客的饮食习惯以及认知体系和国内消费者有着明显区别,中国烹饪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多的认可急需从人才培训和文化推广方面着手。整个行业都需要认真思考如何通过市场定位与营销为海外消费者提供独一无二到中餐厅消费的理由,从而摆脱价低质差的固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