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为极致低价“加油”?
作 者 | 游璃
正文共计4045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国民食品安全向来是所有人最为关注的话题,罐车运输乱象一经曝光,就挂在热搜榜上久久未下。
7月9日,国务院食安办组织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等部门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
而不夸张地说,这两天下楼吃饭看到供应商给餐馆送货,大家都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看看到底哪个品牌。
但是话又说回来,按照报道里罐车司机的说法,省略掉清洗工序已经是行业默认的潜规则,别说是食用油和化工制剂了,哪怕是要运输人体摄入量更大的纯净水,恐怕经手人都毫不在意,也无怪乎国务院都为此事动怒。
涉及此事的不止是中储粮一家,同样被点名的汇福粮油集团情况与之类似。对生命安全的漠视太过令人震惊,多家食用油上市公司主动答投资者问,试图撇清关系。
金龙鱼表示,公司在食用油运输方面监管严格,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一直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食用油运输的相关规定。”
京粮控股也在互动易平台表示,公司第一时间组织子公司开启了自查自纠,不存在运完煤制油再装运食用油的情况,“并通过检查清洗记录、验车、查验铅封、取样检测、合同管理、过程记录等措施防范食用油运输风险,全面保障公司产品安全。”
定心丸吃了好几颗,消费者还能相信这些食用油企业吗?位于风暴中心,中储粮决定怎么做,或许将引领更规范的食品安全标准。
罐车与油企为何争辩不休?
爆出罐车运输乱象的报道里不少罐车司机提到,食用液体和化工液体混装不洗车是公开的秘密。
有些司机大哥很忿忿,有些司机大哥很无奈,“反正不止我这样,大家都不洗,就等于大家都洗。”
从挣扎到摆烂的心态,很多司机都经历过,有些人甚至在评论区现身说法,表示自己早就想要曝光,哪怕知道找自己闲聊的人是媒体记者也言无不尽。
作为一线从业者,师傅们情绪如此激烈的原因是肉眼可见的。
跟很多人想象中不同,中国的普货罐车运输液体不是采用先包装后装车的方式,是直接输液灌装,也就是说中储粮跟汇福粮油集团的大豆油等产品,和车厢铁皮没有任何隔绝措施。
考虑到压强和重心问题,罐车里的液体通常不会装满,而是处于中空状态。
科普视频显示,罐车运动期间液体会在车头车尾之间来回震荡,一趟车跑下来,食用油绝对是跟上一次装在里面的“乘客”煤制油无数次亲密接触,司机也是普通消费者,他们最清楚个中情况,自然也最具有愤怒的资格。
类似的报道不是第一次出现。
2017年,欧盟检测老干妈品牌辣酱时测出矿物油大幅偏高,同期测出问题的还有海天、友加等多款油辣椒产品,主要都是多环芳烃化合物以及增味剂等问题。
再之前,德芙巧克力也被测出矿物油含量超标,可能会给肝脏、脾脏及淋巴结等器官造成损害。
2015年,湖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发现危化品运输车运食用油。
2005年,新桂网报道南宁槽罐车运输监管不足,装过危险品或化学品的罐车只做简单清洗,就准备去拉糖蜜(酱油原料之一)——讽刺的是,不少过去围观的网友说的都是“至少那会还先洗个车”。
当时的企业是怎么回应的?
据亲历者回忆,德国实验室测出矿物油问题后不少专家回应,称辣椒油是摄入量较低的调味品,矿物油含量偏高的问题不会影响人体健康。涉事品牌也表示,无论销往国内还是海外,公司售出的每盒产品都经过多层检验,有严格的成分含量标准。
罐车运输方和油脂生产方的矛盾,主要在于清洗费用到底应该谁出。
来自油脂厂商的意见是下游承担,客户购买产品后自己承担配送费用,找司机拉货卸货,上游只承担生产业务。
清洗一次罐车的收费在几百元左右,对比三到四千元一单的运费,似乎确实不贵。
但常年在京津冀一带跑车的师傅钟强算了笔账,“来回配货一趟走三天,有个七千块毛利。扣掉油费三千块,高速公路费两千块,押运员五百块,吃饭喝水三百块,物流费来回二百块,补胎费泡地缝费打尖峰费这些零碎费用加起来几百块,更别说维修、保养、车损、罚款。”
显然,罐车运输对司机来说已然是薄利甚至微利,供应链上的其他环节还要继续压榨这部分费用。
2016年,中储粮津唐基地曾经对唐山到天津的运输、唐山港的货代和装卸劳务进行公开招标,其中货代费用下降了67%,运输价格下降了10%,豆粕打包盒仓储装卸劳务费用同比下降24%和13%,全年减少费用支出为350万元。
降本增效绝非错误,更需要思考的是,极致低价换来的到底是什么?面对食品安全这么重要的命题,我们有必要一味追求价格优势,而放弃品质吗?
粮油企业也有它的难处
报道发出后,中储粮和汇福粮油集团都迅速作出了回应。
中储粮从7月5日开始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专项大排查。汇福粮油则表示,企业的成品灌装油质量是过关的,问题出在客户自提的产品上,因为这部分产品的运输不归汇福粮油管。
“我们公司以汇福牌出厂的油,全都是在本公司压榨生产、即时通过管道运输直接灌装,运输车辆卖出去的都是散装的油,都是客户自提的”。
除了以上两家,前期舆论发酵时大部分企业都闭口不谈,许多投资人和消费者这才感到心寒。
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部分,粮油企业本身面临着严格监管,同时也得到了稳固的市场地位。与水电企业类似,这类企业往往具有业绩稳定、竞争机制明确等优势,是投资者眼中的优质股,更是消费者眼中的放心品牌。
以金龙鱼为例,它近三年的股息支付率分别为30.09%、33.06%和30.12%,在A股市场是不是大象守卫3000点大战的当下,很多人会倾向于把这类股票视为债券市场欠佳的替代性投资标的。
而对普通居民来说,粮油品牌前的“国”字头也代表了良好的信誉。
中储粮属于央企,全名为中国储备粮集团管理有限公司,官网显示它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大型重要骨干企业,经常跟中粮一起出现,被调侃为“副部级央企”。
2022年,中储粮还跟中粮实施了专业化整合,共同成立中企联合油脂有限公司,在次年1月正式运营。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中储粮相关的油脂油料加工资产。
尽管中储粮没有上市,但按照现有信息统计,中储粮集团的业务规模在中国油脂加工行业在第三位,油脂油料年加工产能超过1000万吨。和中粮合作的中企联合油脂公司2023年的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
它的“难兄难弟”汇福粮油则是民营企业,天眼查官网显示,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8.3亿元,持有股份达到89.76%的石克荣为最终受益人,同时也是法人代表和董事长、总裁。
据全国工商联《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以667.19亿元营业收入位列榜单159位。据2024年《胡润全球富豪榜》,石克荣以72亿身家上榜。
头衔或许华丽,但难以避免的问题是,这两年受大宗原料价格上涨及汇率叠加地缘政治摩擦等影响,粮油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
以油脂行业巨头金龙鱼为例,2024年一季度,金龙鱼营收同比减少6.17%,为572.74亿元。
这不是金龙鱼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事实上,这一次是金龙鱼业绩连续第四年的下滑。
2023年,金龙鱼营收净利双下滑,全年实现营收2515亿元,同比下滑了2.32%;归属净利润28.48亿元,同比下降了5.43%;降幅最大的是扣非后净利润,相较2022年同期减少了58.5%,只有13.21亿元。
健康饮食需要给全链条“紧弦”
坦白来说,粮油企业增长失速固然有一部分是由于大环境使然,但总体来看,高负债保现金流的经营模式也需要改变。
多名食品产业分析师提到,粮油产业链之所以把成本卡的这么死,核心原因还是在于赛道性质决定了其价格必须要固定在一个所有人都能承受的范围,“量大利薄”,不可随意波动。
同样被称为细分领域赛道王者,金龙鱼跟海天味业一样,是A股消费领域的巨头型企业,前者营收稳居农产品加工行业第一,甚至能进到A股TOP 50,后者连续25年霸榜酱油产销的TOP1、粮油市场占有率近20%,全国渗透率高达80%。
产品属性和企业性质相去不远,金龙鱼的盈利能力却明显弱于海天味业。
2024年一季度,金龙鱼毛利率为5.13%,同比持平,净利率为1.41%,同比上升0.16个百分点,基本也是维持现状。反观海天味业,一季度毛利率为37.31%,净利率为25.06%,同比涨幅比较小(均为0.37个百分点左右),但盈利水平还是显著更高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想要保证国民饮食健康、安全、营养,只靠任何一环独立去推动都不现实。
简单的例子,“粮头食尾”的漫长生产线牵涉众多,生产、质检、灌装、配送都需要建设新的标准。
据新京报报道,目前中国国内的食用油运输标准还停留在2014年6月出台的《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这只是一个规范,不是法律法规,对厂家的约束力相当有限。
哪怕老百姓心中都有着无比明确的“食品安全最重要,食用油就该专车专运”标准,想要用道德倒逼企业自治,恐怕也只是空谈。
好消息是,现在各个环节的有关负责人已经行动了起来。
7月9日晚间,国务院食安办表示,会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使用油罐车运输相关问题,严惩违法企业和责任人。
同日更早些时候,金龙鱼、道道全等多家企业回应消费者质疑。鲁花集团发布声明称,公司首先使用自有食用油专用罐车用于食用油运输业务。
西王食品表示,包装油的销售主要通过厢式货车运输,不使用油罐车运输。
廊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在7月9日称,目前罐车化工油食用油混装事件正在由三河市政府调查。
食用油罐车事件一时包揽热搜,响应速度最快的中储粮站在最前头。
回过头去看,中储粮给出的终止运输合作、迅速自查自纠、承诺将自发向监管部门报告有关问题等措施,已经是主动承担起粮企社会责任,保障国民食品安全的姿态。公众的监督,就是无形的压力,由中储粮带队,再加上这无数双眼睛的监督,多方共同发力,方能守护好公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