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真的被小米汽车平替了?
作 者 | T800
谁也没想到,被网友戏称为“平民版保时捷”的小米SU7,上市即大卖。这款拥有与保时捷Taycan极度相似外观与性能的车型,指导价格仅为保时捷Taycan的四分之一左右,被网友看作“豪车平替”。
保时捷被称作可以“平替”,那么本尊到底对此反应如何呢?
4月14日,据中新经纬报道,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柯时迈(Michael Kirsch)首度回应此事件:“对于小米SU7和保时捷的相似之处,我认为或许是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
近日,保时捷官方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的全球交付报告。报告显示,今年1 至3月,保时捷在全球累计交付汽车77640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除欧洲市场外,该企业在中国、北美市场的销量走势并不乐观。
最惨的是在中国市场,中国作为保时捷的重要市场之一,一季度共计交付了16340辆汽车,同比下降了24%。北美市场与中国市场类似,交付量为15087辆,同比减少了23%。然而,欧洲(不包括德国)地区的销售情况却呈现积极态势,第一季度保时捷在该地区完成了20044辆汽车的交付,较上年同期增长了9%。至于保时捷的本土市场——德国,其表现尤为亮眼,交付量显著增长37%,总计交付11274台车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电动化转型中相对迟滞,过去一年,保时捷中国区成为其全球业务中唯一下滑的市场。难道保时捷的潜在车主,真的被“小米汽车们”平替了?
01 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
保时捷官网4月10日发布消息,这家世界知名的跑车制造商在今年一季度交出了77640辆的全球交付成绩单,然而这个数字相较于去年同期却下滑了4%,揭示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销售疲软。在这场风暴中心,保时捷销售和营销执行委员会成员Detlev von Platen提到了北美监管影响下的交付延误问题以及中国市场所带来的显著压力。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保时捷在中国这片曾经的“王者之地”遭受了重创,2024年1月至3月间仅交付了16340辆汽车,同比剧减24%,这股寒流的袭来,被归咎于2023年同期的强势对比等多重因素叠加。
时光回溯至2001年,当保时捷首次踏入中国内地市场,凭借其在燃油车时代的卓越性能与操控魅力,一举征服了消费者,连续八年稳坐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宝座。然而,面对电动化的全新赛道,保时捷似乎失去了昔日的光芒,优势不再那么明显。
2022年,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首度触礁,下滑2.5%,而到了2023年,颓势进一步加剧,交付量同比锐减15%。即便在全球市场上,保时捷依然保持了营业收入405亿欧元(同比增长7.7%)、销售利润73亿欧元(同比增长7.6%)的良好态势,汽车业务净现金流亦微增2.8%至40亿欧元,新车交付总量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3.3%的增长,但中国的交付量仅为7.93万辆,呈现15%的下滑,使其成为保时捷全球范围内唯一负增长的单一市场。北美地区趁此机会接力,全年交付新车8.61万辆,同比攀升9%,成功取代中国成为保时捷的最大单一市场。
更令人惋惜的是,保时捷的一些主力车型如Panamera和Macan,已经六年未进行更新换代,逐渐丧失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特别是在2023年,中国市场经历了一场激烈的价格战,即使是以往供不应求的保时捷热门车型,也不得不给出大幅优惠以吸引买家。例如,保时捷911最高可优惠4%,Panamera降价空间超过10%,而Macan更是祭出了高达20%以上的价格让步。至于保时捷首款纯电车型Taycan,在市场层面上提供了约20万元的优惠幅度,但仍未能止住颓势。
分析人士指出,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骤降或与其电动化转型步伐滞后紧密相关。尽管早在2019年,保时捷便开始了电动化转型并推出了首款纯电跑车Taycan,但至今为止,保时捷在中国市场上的纯电动车型选择仍然极其有限,仅此一款。
值得一提的是,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低迷并非孤立现象。同样是在2023年,法拉利、宾利等超豪华品牌也在中国遭遇了销售瓶颈。法拉利全球销量虽同比增长3%,但在华交付量却下滑了4%;宾利全球销量下滑11%,其中中国市场(含港澳地区)销量下跌18%;即便是全球销量增长16%的劳斯莱斯,其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也下滑了6%。
然而,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副主席麦思格并未对未来失去信心,他预计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有望迎来复苏,尤其是在燃油车领域,麦思格认为保时捷深厚的品牌底蕴与庞大的粉丝基础仍预示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02 小米汽车逼退保时捷
自小米SU7登场以来,两周时间里热度未曾停歇。从发布会现场蔚小理的表情包狂欢,到雷军与长城汽车掌门人之间别开生面的汽车互赠礼赞,再到交车仪式上,千亿身家的雷总亲身为米粉驾车门,小米汽车与小米SU7的话题热度持续燃烧。
在那场引发热议的发布会上,雷军掷地有声:“我们对标保时捷,整整三年,虽然差距尚存,但我坚信,假以时日,小米必将在未来三五年内赶超保时捷。”随之而来的小米SU7 Max版本,定价29.99万元,瞄准的就是与保时捷Taycan的一较高下。
4月首周,小米SU7崭露锋芒。尽管4月3日才启动创始人版本的交付,且期间恰逢清明假期,小米SU7在短短一周内便斩获了1093辆的亮眼销售成绩,让人不禁惊叹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围绕小米SU7与保时捷Taycan的设计之争,舆论场热闹非凡。小米汽车甫一面世,因其设计理念与保时捷Taycan的相似之处,引发了不少关于“模仿”与“创新”的讨论。远在美国投身造车多年的贾跃亭也曾发声调侃,直言山寨文化、取巧模式和跟随者思维在当今社会竟备受推崇,值得深思。
但是,小米与保时捷的较量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延续。某保时捷中心一则短视频引起轩然大波,声称购买Taycan赠送小米SU7。尽管沈阳国展保时捷中心澄清并非直接购车赠送,而是提供高达20多万元的现金优惠,但这波操作无疑加剧了双方在网络上的对决氛围。此后,直播平台上,大批网友涌进保时捷直播间,以“小米汽车”标签刷屏,并戏谑地将保时捷718称为“小米718”,令直播主持人无奈感慨“真的疲惫不堪”。
与此同时,据2023年财报显示,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降至7.93万辆,同比下滑15%,成为全球范围内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单一市场。更有消息称,保时捷在中国的第100家销售网点——广州天环广场店悄然关闭,店内已人去楼空。
有媒体观点认为,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各大品牌之间的性能差距日益缩小,保时捷的传统性能优势正在受到冲击,而频繁降价反而可能侵蚀其豪华品牌的光环。不少评论指出:“车市寒冬,保时捷调整销售渠道策略在所难免。”也有声音强调:“电动化转型脚步缓慢,或是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受挫的关键原因。”
回顾2019年,保时捷开启电动化转型之路,首款纯电动跑车Taycan应运而生。然而直到今天,中国市场上的保时捷纯电动汽车选项仍仅限于Taycan一款,这无疑为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增加了难度。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小米与保时捷的故事,既是一场关于市场占有率的争夺战,也是传统豪华品牌与新兴势力创新速度的角力,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场角逐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03 豪车快马加鞭追赶
在麦肯锡的一项前瞻性预测中,至2031年,纯电动汽车将无悬念地主宰整个豪华汽车领域。面对这样的未来格局,包括保时捷在内的众多超豪华汽车品牌纷纷驶入电动化快车道,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拥抱变革。
在北京车展这一重要舞台上,保时捷即将揭晓纯电动Macan的国内售价,这款已经在海外市场亮相的新星,以其惊艳的配置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纯电动Macan分为Macan 4与Macan Turbo两个版本,起售价分别为80,45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7.74万元)和106,95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6.8万元)。对于钟爱个性化定制的保时捷车主而言,丰富的选配清单必不可少。一旦全套选装完成,Macan Turbo的最终价格最高可飙升至163,290美元(约合人民币117.2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纯电动Macan并非简单的“油改电”产物,它基于与奥迪联合研发的先进PPE平台打造,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前后轴均配备最新一代永磁同步电机。其中,Macan 4车型动力澎湃,综合输出功率达300千瓦(408马力),峰值扭矩650牛·米,0-100km/h加速仅需5.2秒,最高时速锁定在220km/h;而Macan Turbo车型则更显激昂,系统综合功率提升至470千瓦(639马力),峰值扭矩高达1130牛·米,0-100km/h加速仅需惊人的3.3秒,最高速度高达260km/h。
除了Macan,纯电动Cayenne、718系列也将逐步纳入保时捷的电动蓝图,力求在2030年实现新车交付量中纯电动车型占比超过80%的战略目标。
在这个全面电动化的潮流中,落伍的保时捷并不孤单。宾利汽车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执行总经理安睿轲透露,宾利承诺在2024年前为旗下所有车型提供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版本,响应环保趋势和市场需求。目前,宾利已成功推出飞驰和添越两款PHEV车型,装配18kWh锂离子动力电池,展示了宾利在电动化领域的转型决心。
不仅如此,宾利汽车还宣布在2026年前将全系车型升级为插电混动或纯电动,此举无疑是其电动化进程中一个坚实的里程碑。至2030年,宾利更是誓言实现全系车型纯电动化,彻底挥别燃油时代,迈进绿色环保的新纪元。
同样,劳斯莱斯汽车2023年全球销量达到了6032辆,中国依旧稳固其第二大市场的地位,而劳斯莱斯也已明确规划,在2030年实现全线产品的电动化转型。兰博基尼和阿斯顿·马丁两大超跑品牌亦不甘落后,均预告将在2025年推出各自的首款电动车型。
尽管“大牌平替”事件在市场上风生水起,但豪华品牌的基本盘仍在。当保时捷、宾利等超豪华品牌纷纷踏上电动化转型的征途,它们面临的不仅是技术与市场的挑战,更是品牌形象与核心价值的重塑。在电动化的浪潮中,这些昔日的汽车市场翘楚是否能坚守阵地,时间会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