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

【京金信备(2021)5号】

2024年11月28日

注册 / 登录

中信银行公司金融:稳中求进 稳中求变

作 者 | BT财经

正文共计3750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近年以来,国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产业换挡升级提速,内外需求不振,房地产金融风险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经营难、盈利难,银行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不仅业绩压力更大了,肩上的担子和责任也更重了。

 

危中有机,唯变革创新者胜。早在十年前,各家银行为应对金融脱媒、利差收窄、监管趋严、技术变革冲击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影响,就已纷纷谋求转型,不约而同从“产品驱动”转向“客户驱动”、从“传统业务”转向“综合服务”、从“规模银行”转向“价值银行”……而如今,银行业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前,面临进一步分化,“转型”依然是各家银行口中的高频词汇。可以看到,部分银行在战略战术不同层面已进入“二次”转型,“各显神通”:有优化策略的,如调整内部资源分配,在绿色、跨境、乡村振兴、专精特新、数字化、科技等领域构筑护城河;有改革体系的,如直接打破重塑内部“条条块块”,变革经营组织体系……

 

即使在转型“标准答案”已是共识的今天,各家商业银行想做出调整和改变并不容易。风险、效率、规模、定价如何平衡,做到“稳”?战略导向、经营策略如何兼顾整体与局部、短期与长期,做到“变”?客户拓展、业务特色、市场竞争如何塑造优势,做到“进”?每家银行对此都慎之又慎,“稳”与“变”、“稳”与“进”是一家银行的经营之道,路径选择和结果往往并不相同。中信银行近年以来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业内呈现出有目共睹的变化。下面以中信银行为例,透视商业银行如何平衡“稳”与“变”,在求稳中求变求进。

 

 

客群战略:持续推动中小企业服务下沉、

民营企业服务扩面

 

 

近年以来,中信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触达能力不断提升,去年以来,更是将客群建设提升到了战略高度,从其架构和战略调整可见一斑:2018年7月,中信银行总行成立了一级部门普惠金融部,开始构建总行“六统一”(制度、流程、产品、风险、系统、品牌),分行“四集中”(审查、审批、放款及贷后)的普惠金融运营模式,逐步推出了“中信易贷”产品体系。2022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制定了中小客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将中小客群建设作为全行长期发展战略。2023年初,中信银行改革总行架构,成立了一级部公司客户部,专门负责支持中小企业拓展和提升服务能力。

 

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中信银行也不遗余力。例如,2018年11月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后,中信银行月底即出台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14项举措,从加强政策保障、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又如2023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后,9月初,中信银行即在内部印发《中信银行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行动方案》,提出了26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具体工作举措,包括加大融资力度、提升服务质效、深化银企合作、强化资源保障等七个方面。

 

 

经营理念:互惠共赢,相伴企业共同成长

 

 

近几年,中信银行一直向外界传递出“量价平衡”的业务策略,重点突出“以营收为导向”。实际就是不再贪求规模快速扩张,不再追求高定价,不与客户做“一锤子”买卖,靠与客户长期合作的共赢中获取收益。这样的收益,往往更稳固、更牢靠,也侧面印证了中信银行公司金融业务近几年“稳中有升、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基调。这样的策略,更是陪伴企业成长、与企业互惠共赢经营理念的一种体现。

 

例如,2020年中信银行公司金融推出了“成就伙伴”品牌主张,其含义是与企业伙伴们站在一起,共生、共荣,一起面对未知的挑战,一起创造新的可能。这一主张很好凸显了中信银行秉承价值共创、利益共享的伙伴精神,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长期互惠共赢的经营理念。

又如,在科创金融领域,中信银行仍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众所周知,科创企业其高风险、轻资本、长周期特性天然与商业银行经营导向不符,而中信银行早在2019年以前,就前瞻性提出了针对科创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致力于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产品,全阶段服务科创企业发展。现如今,中信银行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服务方案,如其一站式关键融资,覆盖了企业成长过程中股权激励、股权重组融资、战略配售融资、员工持股计划、期权行权缴税、限制性股票激励等关键场景。

 

 

服务能力:致力成为最佳综合金融服务提供者

 

 

有金融需求的地方,就可以有中信银行的服务。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面对客户越来越多样的融资服务诉求,中信银行早在2021年就已入局,当年推出了“342强核行动”,其中的“3”就是构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多渠道、多方式、多维度地为企业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最新季报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中信银行综合融资余额已经达到12.8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28%。

 

即使是在传统信贷领域,中信银行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例如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信银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率先开启了交易银行探索之路,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在生产、流动、交易等供应链环节的金融需求,2000年在业内率先开展“1+N”模式的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随后逐步推广到钢铁、家电、白酒等重点行业。2015年,中信银行将服务延伸至企业经营和业务链条,推出了交易银行品牌“交易+”,同时又成为业内首家推出交易银行品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022年,中信银行又向市场推出了包含“链生态”、“财生态”和“e生态”的“交易+2.0”生态体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数智化”综合金融服务。

 

 

经营体系:“刀刃向内”主动求变

 

 

银行内部的组织架构往往呈现“条条块块”状,各业务条线林立、前中后台板块相互制约、总分支相对独立运行,很容易形成“竖井”。中信银行怎么做的呢?其打破了传统银行常常较为割裂的板块运行体系,以前台化为导向,改革了公司金融组织架构,加强了内部各单元的协同合作、有机衔接。

 

例如,从2019年起,中信银行创新推行了行业研究、授信政策、审批标准、营销指引、资源配置的“五策合一”,使其内部客户、业务、风险、资负等各微观单元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极大提升了科创、绿色、供应链、跨境金融等主流市场拓展能力。

 

又如,近几年,中信银行陆续推动内部科技板块、风险板块、零售板块、金融市场板块、公司金融板块的组织架构调整。据悉,公司板块目前在总行端已经形成了“1个统筹管理部门+3个客户部门+3个产品部门+1个系统建设部门”的结构。这样的调整,既可以增强其公司业务专业化、一体化、数字化的服务能力,又可以让内部的管理体系更贴近于市场实际、更贴合“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据悉,目前中信银行还正在着力推进客户分层分类经营和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例如建立服务中小客户、科创企业专业队伍,建立大客户专营机构等。

 

 

特色优势:协同赋能业务发展

 

 

2022年中信银行年报表示,协同是中信集团最大的优势,也是中信银行最大的“靠山”。正如钢铁也不是一天炼成的,回溯以往可以发现,2010年中信集团就设立了业务协同部,开始系统性整合集团资源,并对外展开战略合作,至2022年,中信银行已经实现了全部分行业务协同全覆盖,同年,中信金控成立,中信银行在半年业绩发布会上提到,中信银行协同自此进入了由组织体系支撑、机制做保障的全新阶段。

 

中信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企业之一,拥有“金融全牌照、实业广覆盖”的巨大资源禀赋,完善的协同体系意味着中信银行可以更好地整合和利用集团各个业务板块的优势。例如,在融融协同方面,中信银行可借助各集团子公司牌照优势,补齐经营短板,推动其在财富管理、资本市场、资产托管、不良处置四大领域实现协同新突破;在产融协同方面,中信银行可依托集团在先进智造、先进材料、新消费、新型城镇化四大实业板块子公司的业务,与中信集团资本投资平台、资本运营和战略投资平台强化联动。

 

从数据上来看,2023年上半年,中信银行联合集团金融子公司融资规模近万亿元,对公及零售交叉销售增速分别达到24%和10%,给银行经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价值和助力。

 

 

与国家同频,稳固支持实体经济

 

 

梳理中信银行转型变革脉络,中信银行无论是其推动客户服务下沉,还是坚持量价平衡,亦或是推行综合金融、加强协同赋能,实际上就是不断调整自身经营导向,更好地落实国家战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这体现了中信银行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应有的使命与担当。

 

最新的财报数据也印证了此观点。截至9月末,中信银行绿色信贷、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较上年末增幅分别为28.20%、18.69%、22.20%、18.75%、13.91%,大幅高于贷款总体增速。

 

银行业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每家银行都希望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行稳致远,也都在努力抢抓时代给予的弯道超车机会。在未来,还会有哪些银行能够脱颖而出,它们如何增强自身发展韧性、应对内外不确定性,以及如何树立转型发展观念、建设体系机制,BT财经会持续跟踪关注各家银行的动态。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

如有疑问及任何意见反馈

可直接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邮件到

btimescaijing@163.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一区一号楼629

 

 

商务合作

周先生

Tel: +86-17743514315

Email: info@btimes.com.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领讯时代文化传媒 | Copyright ©️ 2024 财经时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3396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380号 |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金信备(2021)5号

网信算备110106674807801230011号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BT财经尽最大努力确保数据准确,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