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变中求进”之道
作 者 | Han
正文共计5377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金融脱媒、利差收窄、监管趋严、技术变革冲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家银行纷纷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和定位。尤其近两年,国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产业换挡升级提速,内外需求不振,房地产金融风险加剧,银行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不仅业绩压力更大了,肩上的担子和责任也更重了。
危中有机,唯变革创新者胜。行业已经走到十字路口前,“变革”是全行业必须面对的关键词。
银行业转型浪潮已奔涌而至,不约而同从“产品驱动”转向“客户驱动”、从“传统业务”转向“综合服务”、从“规模银行”转向“价值银行”……各家银行相互在绿色金融、跨境金融、乡村振兴、专精特新、数字化、交易结算、科技赋能等领域相互追赶、暗自较劲。
但是,这些“标准答案”的背后,是知易行难。效率和风险如何平衡?整体与局部如何统筹?短期与长期如何兼顾?差异化竞争力如何构建?变革的节奏如何掌握?
每一家银行对此,都慎之又慎。
“求变者”迎来好业绩
部分银行已经摘到了转型发展的果实。
股价走势显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中信银行(601998.SH)年内涨幅居于股份制银行首位,过去一年的股价表现也领衔全系股份制银行。股价的强劲,无疑体现了市场对中信银行经营情况和业绩的认可。
2023年上半年业绩数据显示,和同业九家股份制银行相比,中信银行是当期唯一一家在超过千亿元营收基础上同时实现净利润两位数增长的。报告期内,公司业务实现营收1061.7亿元,同比下滑2.0%;归母净利润360.7亿元,同比增长10.9%。值得关注的是,中信银行净利润的提升,是建立在较低的不良率(1.21%)和较高的拨备覆盖率(208%)水平之上的。年化ROE同比增长33BPs,至12.15%。
市场欣喜发现,中信银行业绩增速已经出现边际回升。上半年,公司累计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较一季度分别提高2.9、0.6个百分点。其中,上半年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速与一季度持平,民生证券指出,这一指标的稳定是受益于净息差降幅边际收窄,以及今年信贷投放节奏靠前。另外,中信银行上半年中收同比增速和其他非息收入的增速,均较一季度回升。
资产端的另一个亮点是,2023年中期业绩披露中,中信银行是首个公布生息资产收益率回升的全国性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环比一季度提高2BPs至3.99%,反映出向好趋势。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3年中,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48.50亿元,比2022年末减少3.63亿元,下降0.56%;不良贷款率1.21%,比2022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实现不良“双降”,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
刘成行长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从经营数据看,总体上中信银行跑赢大市,这些数字也体现出中信银行竞争力提升、战略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
谢志斌副行长也详细介绍道,二季度各类资产负债价格进一步下行,中信银行上半年净息差比一季度也是下降了2个BP,但是这样的降幅是继续好于可比同业的,尤其是对于中信银行这样存贷款两端都超过5万亿元的大行来说,更是意义重大。
联系中信银行近几年持续增长的业绩和协调发展的态势,种种迹象昭示,中信银行的变革找对了方向。
兵法有云,“善战者,先为不可胜”。BT财经认为,无论经济环境如何变化、市场竞争如何激烈,只有“守得住”客户的银行,才能够在一众商业银行中脱颖而出。
想“守得住”客户并不容易。一方面,近几年国内各行业转型发展都在加速,市场不确定因素很大,企业融资需求变化越来越快,如股权融资比例提高、中长期贷款需求增多等,也有企业希望获得融资的同时,进一步开拓资本市场或者上下游产业生态合作。另一方面,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部分民企、中小企业客户仍然需要“扶上马,再送一程”,继续减费让利和纾困。
对此中信银行是如何应对的?BT财经观察到,中信银行这几年已将客户全生命周期经营诉求都纳入了自己的生态体系。比方说,中信银行借助中信集团协同优势,可为客户提供的“一点接入、全集团响应”综合服务,尤其去年中信金控成立后,这方面服务能力更加强劲。
近几年财报显示,中信银行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导向,持续让利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履行社会责任助企纾困,为民营及小微企业成长发展“保驾护航”,与客户共生共荣,已取得不错积极成效。
从以上角度,中信银行已经具备“守得住”客户所必须的前提条件。
中信银行能做到如此,并非一日之功。追踪过往经营路径可以发现,早在10年前,中信银行就敏锐捕捉到这些可能的变化,提出建设最佳综合融资服务银行,2018年以来深化调整为建设最佳综合金融服务企业,集最佳综合融资、最佳综合服务、最佳客户体验为一体。
可以说,中信银行正是始终秉承这样“处处以客户为先”的理念,聆听客户需求的变化,并随之迅速调整,做出改变或变革,才像如今这样能够持续、从容地交出“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成绩单。
变革之路有多难?
在转型变革“标准答卷”已经达成共识的今天,商业银行想做出调整和改变仍不容易。
从内部看,哈佛商业评论在《存量市场之争,银行业的破局之道》一文中指出,“部门协作挑战被认为是银行业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银行组织架构包括横向的客户、产品、风险等各个“条线”,纵向包括总、分、支等各层级机构,呈现“条条块块”的“井”字型,每个“条条块块”都有自己的经营管理目标和KPI指标,相互之间存在制衡和博弈,一旦改革触及内部资源的重新分配,则必然受到阻力或摩擦。
从外部来看,转型窗口期越来越短、容“错”空间越来越窄。受工农中建四大行挤压,留给股份制银行的对公市场“蛋糕”十分有限,几乎进入存量时代。然而,转型路上却挤满了大小银行,竞争堪称“惨烈”,容“错”率越来越低。例如,大部分银行开始从“做产品”转型“做客户”,不仅要拼价格、拼关系,还要开始拼客户体验、拼服务,甚至个别银行已经喊出了“一户一策”。从根本上说,转型就是“量、价、质、客”的一次“再平衡”,如果一家银行没有“看家本事”,一旦发展失衡不仅保不住自己原本的阵地,还有可能发生经营风险。
在“困难模式”的经营环境中,中信银行如何做到顺利变革的?
中信银行公司业务坚定客群战略,创新推行“五策合一”(实现行业研究、营销指引、授信政策、信贷审批、考核和资源配置的一体化,同向发力),优化组织架构和经营体系,提升科创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等主流市场业务能力。
作为观察者,BT财经发现了一些中信银行在业内有目共睹的变化,总结出五点,或许就是中信银行变革获取成功的关键所在,也帮助投资者进一步厘清中信银行的变革创新思路。
战略层面,与国家战略“共振而变”
例如,近年来,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力度不断增强,中信银行也随之将服务中小客户提升到了战略高度。
2022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制定了中小客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将中小客群建设作为全行长期发展战略。据悉,方案围绕各类批量获客渠道、触客场景,涵盖了如何服务拓展科创、园区、跨境、资本市场、供应链等主流客群的专项综合解决子方案。
再例如,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中信银行也将科创金融作为了最重要的发力方向。
实际上,早在2019年以前,中信银行就前瞻性提出了针对科创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并为之设计了整套服务方案。2023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升级制定了科创金融业务发展规划,明确要将科创金融打造成为本行领先的特色名片,以科创金融驱动公司业务发展。
应当说,在服务国家战略领域客群方面,中信银行既有理念和经验沉淀,又有体系和平台支撑,相比同业优势很明显,这也是前瞻布局和深厚积累之下的水到渠成。
策略层面,与市场环境“应势而变”
中信银行近几年一直向外界传递出“量价平衡”的业务策略,突出“以营收为导向”。银行作为顺周期行业,同时也承担着支持实体经济的使命,BT财经认为,在当前形势下,“量价平衡”这一策略无疑是成功的,这也侧面印证了中信的对公业务近几年“稳中有升、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基调。
一方面,“量价平衡”就是强调“量”与“质”平衡发展,即规模适度、定价合理,不贪大、不求快、不冒进,行稳才能致远。这也是中国商业银行从粗放式的“规模银行”走向“价值银行”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以营收为导向,符合正常的商业可持续经营逻辑,这与中信银行一再强调的“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的目标一以贯之、一脉相承。
服务能力方面,与实体客户“因需而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面对客户越来越多样的融资服务诉求,中信银行早在2021年就已入局,当年推出了“342强核行动”,其中的“3”就是构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多渠道、多方式、多维度地为企业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一揽子金融服务。
最新的经营数据显示,2023年中,中信银行综合融资余额已经达到12.5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4%。
在传统信贷领域,中信银行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比如,近几年曝光度较高的“科创e贷、订单e贷、物流e贷、银税e贷、烟商贷、小微信秒贷”等纯信用产品,就尤其受到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追捧。
经营体系方面,因转型发展“主动求变”
近几年,中信银行陆续推动内部科技板块、风险板块、零售板块、金融市场板块、公司金融板块的组织架构调整。据悉,公司板块目前在总行端已经形成了“1个统筹管理部门+3个客户部门+3个产品部门+1个系统建设部门”的结构。BT财经认为,这样的调整,既可以增强其公司业务专业化、一体化、数字化的服务能力,又可以让内部的管理体系更贴近于市场实际、更贴合“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据悉,中信银行除大力推动“五策合一”外,还正在着力推进客户分层分类经营和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例如建立服务中小客户、科创企业专业队伍,建立大客户专营机构等,简而言之,就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样的调整,不仅更有益于内部人才的培养,还有益于强化内部各经营单元的协同合作、有机衔接,提升对公客户一体化服务的体验和质效。
协同方面,倚靠优势“借势而变”
背靠中信集团,中信银行拥有“实业广覆盖+金融全牌照”的全面赋能优势,这无疑是令同业羡慕的。
《光明网》一篇文章曾细致分析道,中信银行可借助各子公司的牌照优势,补齐经营短板,推动在财富管理、资本市场、资产托管、不良处置四大领域,实现“融融协同”协同新突破;而在“产融协同”方面,中信银行可依托集团在先进智造、先进材料、新消费、新型城镇化四大实业板块子公司的业务,实现强化联动。
刘成行长在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介绍,中信银行的协同是一张“名片”,中信集团和中信金控对此高度重视,在协同体制机制上予以支持、做出不少创新,令中信银行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能力建设上,都通过协同得到了增强。
从数据上来看,2023年上半年,中信银行联合集团金融子公司融资规模近万亿元,对公及零售交叉销售增速分别达到24%和10%,给银行经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价值和助力。
“变革”之中的“坚守”
作为拥有红色基因的股份制大行,无论做出什么样的改变,不变的依旧是一份践行“国之大者”扎根服务实体经济的责任与担当。
以民营企业为例。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后,中信银行立即跟进,内部印发了《中信银行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行动方案》,按照中央新要求、经济新形势、民企新需求,提出了26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具体工作举措,包括加大融资力度、提升服务质效、深化银企合作、强化资源保障等七个方面。
据悉,当前中信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接近一半,这一比例在股份制银行同业中属于较高水平。
此外,在实体经济重点领域,中信银行也同步发力。中报显示,上半年中信银行普惠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三大较为重要的余额分别比2022年末增长了13.9%、11.5%和15.4%。
将创新变革进行到底
展望2023年全年,机构预计中信银行净利润增速仍有望保持在两位数以上,营收增速有机会进一步修复。市场期待并寄望,中信银行这家有担当、有温度、有特色、有尊严的最佳综合金融服务企业,不仅能够继续维持自身稳健向好的经营,更能在发挥银行担当、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带给社会更多的助益。
对于市场来说,2023年更是观察中信银行创新变革的关键之年。这是因为,在中信银行内部,以三年为间隔划分,制定战略规划。而2023年,正是2021—2023年战略规划的收官之年。
回顾2018—2020年,中信银行保持了战略定力,建设最佳综合金融服务企业成效显著,经营发展呈现出更高质量、更趋协调、更可持续局面。
再看2021—2023年,中信银行越来越稳、越来越好的业绩可以看出,此一轮三年规划势必迎来圆满收官,而新一份三年的规划也即将出炉。
未来,中信银行公司金融将怎样回归本源、践行国有银行使命担当?创新驱动和数字化转型后,中信银行会如何继续激发发展活力?未来路上还有哪些惊喜优势将释放出来?BT财经会继续跟踪关注中信银行的坚守与改变。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
如有疑问及任何意见反馈
可直接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邮件到
btimescaij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