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

【京金信备(2021)5号】

2024年04月20日

注册 / 登录

马来西亚茶商会长:浅谈东南亚茶叶市场 中国茶走向海外需文化支撑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对于茶的文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诗经》中就有多处关于茶的记载。到了唐代,士大夫饮茶之风盛行,茶叶也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作为世界上最早关于茶的专著,陆羽编写的《茶经》不仅介绍了茶叶生产技术,同时阐述了饮茶文化功能,从此喝茶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之后的数百年里,中国茶业继续发展,茶叶制作工艺日益复杂,茶叶品种也越来越多。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茶风靡世界,受到了欧洲贵族的追捧,把喝茶看成一项高雅的社交活动。当时的中国独霸了整个世界茶叶市场,直到19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才将茶树带到了印度,从而改变了世界茶叶贸易史。

虽然英国的加入打破了中国对于茶叶的垄断地位,却也间接促进了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另外,在晚清到民国时期,大批华人移民东南亚美洲,这些远走他乡的华人也把自己家乡的茶文化带到了海外。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中国茶叶厂商开始走向国际市场,那么东南亚茶叶市场有着怎样的特点?现在市场趋势又如何呢?近日,《财经时报》专访了马来西亚茶业商会会长刘俊光,并对采访内容进行了整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启示。

马来西亚茶业商会内景1
(图片 : 财经时报)

马来西亚茶业商会内景1

《财经时报》:马来西亚茶叶市场总体情况如何?

刘俊光:马来西亚人均茶叶消费量有九百多克,世界排名第十三位。在1998年,马来西亚茶叶总消费量是1万吨,到2008年则达到了1.7万吨,这10年间上涨了70%,2018年这个数字就已经到了3万吨。目前这边超过80%的消费量来自拉茶(Teh Tarik)带动的红茶市场,其他类型的茶占比则较小。

拉茶在马来西亚受到所有族群(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的喜爱,所以红茶(制作拉茶的主要原料)市场比较大。其他种类的中国茶主要由华人消费,这里华人总共只有七百多万,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每天喝茶的习惯,所以量会比较少。

另外,马来西亚茶叶消费主要依靠进口,去年从印尼越南斯里兰卡、印度、美洲以及东非等十几个国家进口了2.7万吨的茶叶,马来西亚本地产量仅有3000吨左右。

《财经时报》: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茶叶市场有什么特点?

刘俊光:东南亚每个国家的消费者都有自己的偏好。比如在印尼,瓶装茶饮非常受欢迎,特别是茉莉花茶。印尼全国有十几个瓶装茶工厂,每个工厂每天可以生产上千万瓶,这足以说明瓶装茶受欢迎的程度。而在缅甸,70%以上的茶叶都是加工用来吃的,所以消费量也比较大。(注:缅甸有把茶叶腌制,然后做成沙拉的饮食习惯。)

马来西亚茶业商会内景2
(图片 : 财经时报)

马来西亚茶业商会内景2

《财经时报》:中国茶叶产品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刘俊光:茶叶文化的推出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于中国茶的认识,从而增加销量。以马来西亚为例,以前都是喝六堡茶乌龙茶比较多,但是在邓时海教授出版《普洱茶》一书后,普洱茶现在成为了马来西亚最畅销的(中国)茶。

为了深入促进茶贸易并推广茶文化,马来西亚茶业商会还不定期的组织茶文化旅游。今年4月还带茶商以及茶文化爱好者到广西梧州参观六堡茶生产基地,观察茶树以及茶叶的整体生产过程,这样有利于加深对于茶文化的理解。

《财经时报》:对于想要出海的中国茶叶厂商,有什么建议?

刘俊光:相比其他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市场更容易接受中国茶叶。马来西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辐射整个东盟6亿多人口。除此以外,还可以借由马来西亚打开广大的穆斯林市场

后记:马来西亚茶业商会最早成立于1956年,长期致力于茶叶贸易以及文化的推广。

Tea Trade Association of Malaysia (TTAM),(左)TTAM署理会长李建荣
(图片 : 财经时报)

马来西亚国际茶与咖啡博览会将在十月份举办
据悉,马来西亚茶业商会将于今年10月10至13日在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展览中心(MITEC)再次举办马来西亚国际茶与咖啡博览会,不少来自中国、印度、以及日本等国的国际展商也将出席,成为各国茶文化的交流推广平台。本次活动将与第三届雪兰莪国际商务高峰论坛同步举行。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一区一号楼629

 

 

商务合作

周先生

Tel: +86-17743514315

Email: info@btimes.com.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领讯时代文化传媒 | Copyright ©️ 2024 财经时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3396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380号 |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金信备(2021)5号

网信算备110106674807801230011号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BT财经尽最大努力确保数据准确,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