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

【京金信备(2021)5号】

2024年04月29日

注册 / 登录

留学回归理性 选择日益多元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有了让孩子出国留学的想法。

在近期举办的2019中国留学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说道:"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从1978年的300多人增加到2018年的66万人,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留学生源国。"

据统计,中国留学生人数已经占到世界留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且人数仍在不断增长。

《2018中国留学白皮书》的调研数据显示,最近几年留学日趋"大众化",广大学子和其家长看待留学也更加理性。相比过去过分看重功利性因素,现在则更注重通过留学来拓展国际视野、丰富人生经历,从而提升自我素养与能力。

就留学目的地而言,虽然英美国家仍然最受中国留学生青睐,但是不少学生和家长也逐渐把眼光放到了欧洲大陆和亚洲地区,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较为低廉的留学成本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原因。

由于紧邻中国,全英文的教育环境,特别是留学花费仅为主流国家的三成,不少中西部的工薪家庭开始将目光投向东南亚

教育资源丰富 国内需求增加

由于历史原因,东南亚国家曾长期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因此该地区的大学由于大多采取欧美的教育体制。另外,许多当地大学教师均毕业于西方知名大学,所以相比国内的大学,当地大学在教学方式以及内容方面和欧美高等教育更加接近。

实际上,东南亚不少大学在亚洲、乃至世界上多有着不错的影响力。以QS世界大学排名为例,除去亚洲高等教育中心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印尼都有一些区域一流大学。马来西亚共有6所大学,泰国和印尼各有3所大学进入QS亚洲大学排名百强。其中,马来西亚历史最为悠久的马来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列亚洲第19位。

另外,东南亚大学通常与欧美大学有着较为广泛的合作,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泰国的许多私立大学还通过合作办学的模式推出了"双联课程",到欧美国家大学至少学习1年的时间,这样既让留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欧美大学教育,同时还能控制留学成本。

正在马来西亚留学的涂同学告诉《财经时报》:"(我)就是想通过双联课程到英国去留学,这样的花费会比在在英国直接读本科低很多。我在这边(马来西亚)三年了,英语进步了很多,也让自己视野更广,更容易接受不同的文化。"

菲律宾圣洁天使大学(Holy Angel University)负责人瓦尔德斯先生(Leopoldo Valdes)向笔者表示,东南亚教育有着自己的优势,比如菲律宾在英语、护理、商科、旅游以及农业方面表现不俗,目前很多韩国留学生在当地攻读学位。他也坦言,由于政治以及负面媒体报道等原因,中国学生在菲人数非常有限。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东南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对熟悉东盟语言文化的专业人才,需求迅速增加,这无疑为在东南亚留学的中国学子带来了更好的就业前景。

赴东南亚留学人员在落实"一带一路"在该地区的建设中有着先天的优势,既能给予智力支持,也能起到文化桥梁的作用,使"一带一路"项目能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成功落地。

据媒体报道,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在"一带一路"国际商协会大会上表示,中国已连续9年稳居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双向累计投资额超过了2200亿美元

教育展上中国人民大学展位
(图片 : 财经时报/隆斐)

教育展上中国人民大学展位

理性选择 目标清晰

 

随着国内开放程度的加大,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学生和家长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也更加理性实际,对自己出国求学的目标也更加清晰。

根据《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超过六成海归的月薪不到万元,八成海归认为其收入低于预期。因此去英美国家留学,很难在短期内收回成本。

"据我观察,现在中国学生不再局限于英国和美国的大学,选择其他国家(大学)的人数越来越多。中国学生拿到美国的学位回国后,期待高薪和社会地位,但实际情况可能大相径庭。周围拿美国学位的人不少,很难出众。"国际留学资讯平台Studyportals高级顾问,里姆库斯(Vytautas Rimkus)先生告诉《财经时报》。

他举例说道:"我的(中国)朋友到芬兰留学,学习了芬兰语,毕业后则从事中国和芬兰公司的联络工作。"

另外,他表示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和他们的父辈不一样,他们有塑造自身品牌的意识,他们想要"与众不同"。

最后,里姆库斯认为由于中国自身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国内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如果不是国外一流大学,许多优秀学子还是更倾向于国内知名高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一区一号楼629

 

 

商务合作

周先生

Tel: +86-17743514315

Email: info@btimes.com.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领讯时代文化传媒 | Copyright ©️ 2024 财经时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3396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380号 |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金信备(2021)5号

网信算备110106674807801230011号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BT财经尽最大努力确保数据准确,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