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

【京金信备(2021)5号】

2025年02月22日

注册 / 登录

你扫的防伪码,可能是假货的“持证上岗”

 

近日,“2 分钱一个的防伪码,假货竟能摇身变正品” 这一消息,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消费市场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广大消费者的强烈关注与担忧。多位消费者向媒体反映,他们在网购过程中遭遇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状况。

 

消费者许林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一款标价598元的品牌羊毛衫,商品详情页赫然标注“支持官方防伪验证”。然而,当他刮开防伪涂层扫码后,页面跳转至一个名为“全国商品防伪验证中心”的网站,显示“正品认证”。蹊跷的是,品牌官网始终无法识别该码。商家对此的回应更令人错愕:“我们的防伪系统是独立运营的。”

 

这不是孤例。北京的张女士在拼多多购买护肤品后,发现防伪码验证网站竟与企业官网域名相差一个字母,而所谓的“中国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实为某科技公司注册的钓鱼网站。当防伪码本身成为造假工具,消费者手中的“验真武器”反而成了假货的护身符。

 

2分钱的“信任游戏”:防伪码灰色产业链全透视

 

技术祛魅:防伪码生产已沦为“白菜生意”

 

在浙江温州苍南县——全国最大的印刷包装产业带之一,防伪码生产早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一家防伪公司负责人透露:“普通二维码防伪贴纸成本不到2分钱,量大还能再优惠。”这些防伪码无需任何技术加密,仅需批量生成随机数字组合,搭配可自定义的验证网页模板即可。

 

更隐秘的生意藏在“验证平台”搭建中。某网络公司报价单显示:仿制一个“国字头”防伪验证网站仅需3000元,包含域名注册、页面设计、服务器租赁全套服务。这些网站往往使用“中国”“全国”“认证中心”等权威词汇,甚至盗用政府网站配色和logo,普通消费者难辨真伪。

 

浙江苍南亿晨科技有限公司被曝同时承接防伪码印刷和验证系统开发业务。其客户中,既有正规品牌商,也有大量未经验证的电商卖家。该公司业务员直言:“只要提供营业执照,我们就能给你开品牌授权书。”

 

平台失守:电商成防伪码造假重灾区

 

调查发现,拼多多、淘宝等平台商家可轻易购买“通用型防伪码”。在某批发网站,50万枚防伪码售价仅1万元,且支持“一物一码”定制。商家甚至提供“防伪验证页面托管服务”,年费低至800元。

 

更荒诞的是,部分平台对防伪码的监管形同虚设。拼多多某服饰商家承认:“上传防伪码照片就能通过审核,平台从不核查验证系统真实性。”这种纵容导致“防伪码”成为商品详情页的标配——在某运动鞋类目中,超70%商品宣称支持防伪验证,但近半数验证网站无法在品牌官网找到入口。

 

信任崩塌:消费者陷入“举证地狱”

 

法律困局:防伪码不真≠商品必假?

 

当消费者发现防伪码异常时,维权却举步维艰。法律界人士指出:“现行法规未明确防伪码造假与商品假冒的必然关联。”在某诉讼案例中,法院认为“防伪码系第三方提供,不能直接证明商品真伪”,最终判决消费者败诉。

 

电商平台则利用规则漏洞推卸责任。淘宝《争议处理规则》规定:“买家主张商品假货需提供品牌方鉴定报告。”但多数品牌拒绝为个人出具鉴定,而第三方检测机构单次鉴定费用高达商品价格的数倍。“花200元维权买到的100元假货”,成为消费者面临的现实悖论。

 

心理博弈:官方旗舰店也难逃“信任陷阱”

 

即便在品牌官方旗舰店,防伪码也可能暗藏猫腻。2023年,某国产服装品牌被曝授权工厂使用过期生产许可证印制防伪码,导致10万件贴有“正品认证”的仿冒品流入市场。品牌方事后声明称“防伪码外包给第三方管理”,将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

 

这种“甩锅”逻辑正在透支商业信任。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涉及防伪码的投诉量同比激增163%,超八成消费者表示“不再相信任何防伪标识”。

 

系统之殇:谁在纵容防伪码沦为“黑色幽默”?

 

监管真空:20年未更新的防伪管理体系

 

我国现行的《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颁布于2002年,其中对防伪技术的规定仍停留在“激光全息图案”时代,对数字防伪码的编码规则、验证平台资质等全无约束。市场监管总局工作人员坦言:“我们只能处罚假冒防伪码的生产者,对使用假码的商家缺乏执法依据。”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统一的防伪验证平台始终缺位。反观欧盟GS1编码体系,所有商品防伪码必须接入中央数据库,企业私自搭建验证系统属于违法行为。

 

平台共谋:流量逻辑下的“选择性失明”

 

电商平台并非没有能力识别假防伪码。某平台前风控总监透露:“通过比对品牌官网域名与验证网站IP地址,至少能拦截80%的虚假防伪系统。”但出于GMV(成交总额)压力,平台往往选择默许。“一个售价500元的假包,比真包多贡献450元利润,谁会断自己财路?”

 

这种利益驱动催生了荒诞场景:在某奢侈品仿冒产业链中,假货商甚至通过“购买关键词”让虚假验证网站在搜索引擎排名高于品牌官网。

 

破局之路:重建数字经济时代的信任基石

 

技术革新:让防伪码“不可复制”

 

区块链技术正在提供新思路。杭州某科技公司开发的“链上防伪”系统,将商品信息写入区块链,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生产、物流全流程,且数据不可篡改。目前,五粮液、飞鹤奶粉等品牌已接入该系统,假货投诉量下降超90%。

 

国家层面也在行动。2024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启动“全国统一防伪溯源平台”建设,要求所有防伪服务商接入国家级区块链网络,从源头杜绝“私人订制”验证系统。

 

监管铁腕:让造假者付出“难以承受之痛”

 

法律界呼吁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将“伪造防伪标识”单独入刑,并提高处罚力度。上海某法院已试点“防伪码异常即推定假货”的审判规则,倒逼商家自证清白。

 

更严厉的追责正在展开。2023年,广东警方破获一起涉案2亿元的防伪码造假案,不仅查处印刷厂,更顺着验证网站线索追查至电商商家,最终以“团伙诈骗罪”对35人提起公诉。

 

消费者觉醒:从“被动验真”到“主动防御”

 

民间反假组织“鉴真联盟”发起“防伪码三查行动”:一查验证网站ICP备案主体是否与品牌一致;二查防伪码数字是否与官网样本格式匹配;三查扫码次数(正品防伪码首次验证后应失效)。这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正在通过短视频平台快速普及。

 

防伪码背后的人性试金石

 

当2分钱的防伪贴纸就能买断数千元的信任溢价,暴露的不仅是技术漏洞,更是商业文明的价值迷失。重建防伪体系,需要的不只是区块链或行政处罚,而是整个社会对“诚信”的重新定价——毕竟,再精密的防伪码,也防不住人心溃败的系统性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一区一号楼629

 

 

商务合作

周先生

Tel: +86-17743514315

Email: info@btimes.com.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领讯时代文化传媒 | Copyright ©️ 2025 财经时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3396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380号 |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金信备(2021)5号

网信算备110106674807801230011号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BT财经尽最大努力确保数据准确,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