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深度研究】钢厂造卫星,是被谁来推动的?
2024年钢企们为何步履维艰?
2月7日,山东钢铁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总经理吕铭辞职,这距离山东钢铁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不足20天。1月18日山东钢铁在业绩预告中称全年最高预亏24亿元。而吕铭被聘任为山东钢铁总经理是在2024年7月,从上任到离任只有7个月。
其实2024年钢铁企业大多陷入“盈利困境”之中,截至2月8日,27家上市钢企披露业绩预告,最高预亏损超71亿元。根据已披露的业绩预告,多家钢铁企业预计出现亏损。其中马钢股份预计净亏损约45.97亿元,重庆钢铁预计亏损32.53亿元,安阳钢铁预计亏损29.5亿元,鞍钢股份预计亏损约71.09亿元……
《中国经营报》曾报道2024年中国钢铁市场低迷,每吨钢价只有2000多元,部分钢企的利润每斤只有5分钱,甚至有些企业为清库存亏本也会出售。
传统老本行钢铁不赚钱,钢企纷纷转型,多元化发展五花八门,最吸引眼球的还是“造卫星”。对此新华社、瞭望等官媒都对济钢集团的造卫星之举进行了深度报道。济钢集团(济钢)计划建设卫星总装生产制造基地,全部建成后可具备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
山东钢铁2024年整体股价平稳,年内涨幅5.8%,但现股价和高点相比已经跌去87.4%,截至2月11日,市值约151亿元,总市值蒸发超过千亿。
钢铁企业造卫星是被逼无奈之举?还是企业自主跨界转型?
受累房地产
在地产高歌猛进的黄金十年,钢材需求巨大,各大钢企赚得钵满盆满,股价也创下新高。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整体下行,对钢材需求量明显降低,形成了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各家在质量整体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只能比拼价格,直接导致钢企的利润越来越低。
1月2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六届七次会员大会数据显示,2024年重点统计企业营收6.02万亿元,同比下降6.4%;利润总额429亿元,同比下降50.3%;平均销售利润率0.71%,同比下降0.63个百分点。0.71%的利润率几乎创下行业新低,相比汽车制造、AI等高科技行业,这样的利润率显然不能让投资者满意。
2024年国有五大行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约为1.1%,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年利率最高可达1.6%,这意味着钢铁整体行业利润率甚至不如一年定期存款的收益高。钢企之所以做回报率如此低的买卖,是因为高炉一旦停下的代价较高,同时钢企基本是地方GDP的重要支柱,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当地的税务以及居民生活有较大影响。
业内人士对钢企的“内卷”深恶痛绝,但却找不到反内卷行之有效的方案,“各大钢企转型最大的难题还是员工的去留问题,动辄数万员工如何安置不是小事,现在唯一可行的就是企业放弃产量执念,将重心转移到高精尖领域,提升企业绩效,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这样能解决卡脖子难题,也能提升企业效益。”
钢协会长、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姚林认为,2024年是钢铁行业深度调整的关键一年,传统用钢行业下行压力加大、原燃料价格易涨难跌,钢铁行业运行持续呈现高产量、高成本、高出口、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三高三低”局面,行业进入“减量发展、存量优化”阶段的。“钢铁市场供强需弱态势十分明显,企业生产经营非常艰难。在需求整体处于下行通道的背景下,越产越亏、越亏越产;理性判断、主动调整的企业,则在沉着应变中锻炼了能力、增强了韧性、孕育了新机。”
巨亏非个例
山东钢铁预亏24亿元,不是个例,也不是预亏最多的钢企。马钢、鞍钢、重庆钢铁、安阳钢铁的预亏都远超山东钢铁。
马钢股份在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615.1亿元,同比增长-16.78%;净利润-25.35亿元,同比增长-58.64%。值得一提的是,马钢-4.49的净利率为近年来第二新低,相比上一年同期的-2.50%几乎翻倍。自2022年三季度以来,马钢净利率持续为负。算上2024年预亏,近三年马钢净亏损接近70亿元。
另一钢铁巨头鞍钢同样陷入巨亏之中,2024年前三季度鞍钢营收792.6亿元,同比增长-7.78%;净利润-50.84亿元,同比增长-140.61%。2024年前三个季度,鞍钢净亏损为16.57亿元、10.32亿元和23.95亿元,亏损呈扩大趋势,其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2024年全年净亏损约71.09亿元,为国内钢企净亏损最高的一家。
2024年前三季度,鞍钢的毛利率分别为-3.45%、-0.50%和-7.26%,同期净利率为-6.03%、-3.64%和-10.02%。其中第三季度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均创上市以来新低。前三季度-6.38%的净利率也是同期最低。巨大亏损导致鞍钢的负债率大幅攀升,2024年前三季度负债率为48.81%,相比去年同期的41.29%提升了7.52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周转期也由上一年同期的29.53天提升至32.92天。
重庆钢铁在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206亿元,同比增长-31.37%;净利润-13.50亿元,同比增长-127.87%。-6.55%的净利率创下近7年同期新低。
无论是马钢还是鞍钢亦或者重庆钢铁,其资产负债率都创下近年新高,其毛利率和净利率也都是近年来新低。钢铁行业亏损的行业普遍现状,和其净利率持续下滑有直接关系。
投资人刘波表示钢企亏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原料涨价、环保限制等因素都加重了企业的成本,一个污水处理系统的升级就要好几个亿。环保是好事,可这些成本摊到每吨钢铁上,直接抬高了生产成本。但根本原因还是市场需求的变化。“钢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员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偏高,同时企业高管的薪资普遍较高,动辄百万以上,而普通员工则是干得多拿得少,分配不均也造成了员工积极性不高,行业普遍亏损,既有行业大环境的压力,也有体制问题的积弊。”
造卫星或提供新思考
钢企转型并不新鲜,但钢企直接转型造卫星还是赚足了眼球。
钢企跨界造卫星或有自身的顾虑。一味在传统产业中寻找主业,很可能成为又一次淘汰的开始。企业要长久生存,就必须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济钢用时7年才完成了这一跨界转型。
济钢是A股更名较为频繁的一家,2004年、2006年和2012年分别更名,其中2006年一年内更名两次,由济南钢铁更名为G济钢再到济南钢铁最后更名为山东钢铁。
2016年,山东钢铁净亏损5.999亿元,这或是济钢(山东钢铁是一个更大的集团,涵盖了多个子公司和业务部门,济钢只是其中的一员,造卫星的是济钢)转型的一大动力。2017年熄灭炉火,安全退出千万吨产能,开始寻求转型之路。2万名职工的分流,济钢没有一蹴而就,而是用时7年才平稳分流。2022年重返500强,2024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揭晓,山钢股份位列第221位,说明济钢成功转型。实现从“一钢独大”到“无钢胜有钢”的涅槃重生。
在转型中济钢也承受巨大压力,停产当月,营收从20亿元减少到4亿元。但改革与转型是唯一出路,阵痛无法避免。
转型后的济钢,不再生产一吨钢,延伸产业反而需要买钢。以买钢和加工钢材,从中赚取利润。从“卖钢”到“买钢”,结构调整,体量恢复,员工的心定了。从产钢靠钢吃饭到无钢用钢发展,济钢逐渐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如今济钢已经走上了目标的第二步——多元化主打,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2019年,山东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就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签署合作协议。济钢瞄准时机,与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合作,共同成立济钢空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向空天信息产业迈进。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发展,空天信息产业成为济钢主攻方向。
济钢空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强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空天院有技术研发优势,济钢有国企管理与劳动技术人员充足优势,双方共同设立了济钢防务技术有限公司,如今济钢已成为空天信息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其参股孵化了济钢防务、飒铂智能、山东微波电真空等多家空天信息领域业务公司,带动上百家上下游企业发展。”
济钢选择空天信息产业,除了政策的支持之外,济钢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大量的产业工人为其提供底气,同时山东是经济大省,未来空天信息数据应用场景很丰富。市场前景较为看好。
如今,济钢把空天信息作为主导产业,将发展动力从地上的钢发展成为天上的卫星,计划“用济钢生产的火箭,发射济钢自己的卫星”,全年100颗卫星的计划一旦实现,济钢将开启逐梦星辰大海之旅,为其他亏损的钢铁企业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变革之道。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 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