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

【京金信备(2021)5号】

2025年01月18日

注册 / 登录

本田与日产合并成一家,可能都追不上比亚迪?

 

作 者 | 元方

 

日经中文网近日消息,本田与日产将整合经营,成立控股公司。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本田与日产之间的合并,并非人们预期中的强强联合,而是面对新能源领域变革趋势下的相互依存策略。在2024年1月至11月期间,本田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业绩遭遇了显著挑战,同比下降了30.7%。鉴于此严峻形势,本田于年中两次调整其在中国的产能规划,将年产能从149万辆缩减至124万辆。

 

此外,本田在东南亚市场亦面临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根据本田第二财季的财务报告,其营业利润为2579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20.14亿元),同比下降了15%,这是本田连续七个季度以来首次出现营业利润的同比下滑。

 

日产汽车的处境则更为艰难。不仅在中国市场销量持续下滑,1月至11月的销量同比下降了10.5%,其在美国市场也遭遇了严峻挑战。今年早些时候,日产公布的北美市场营业利润数据显示,其营业利润下降了99%。面对如此惨淡的经营状况,日产于11月宣布了一项重大重组计划,包括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占其员工总数的10%,并计划削减20%的产能。

 

曾经的全球汽车巨头本田与日产到底怎么了?

 

为何两家巨头要合并?

 

近年来,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着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深刻变革。传统燃油车市场逐渐被电动汽车市场所取代,中国和美国的企业在这一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特斯拉和比亚迪等品牌的崛起,使得传统日本车企的市场份额不断被侵蚀。

 

电动化转型的加速不仅改变了市场格局,也对汽车制造商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5万辆,同比增长35.4%。在此背景下,日产和本田等日系车企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尽管日产在电池技术和混合动力系统上有一定的积累,但其在纯电动领域的市场表现仍不尽如人意。

 

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在重塑汽车行业的未来。到2030年,汽车智能化功能将逐步普及,成为全球汽车消费者的共识。这意味着车企需要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加大投入,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全球市场中,中国车企凭借政府支持和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已经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取得了显著优势。2023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这种趋势表明,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传统车企必须加快转型步伐,以应对来自新兴市场的挑战。

 

在全球汽车行业中,特斯拉和比亚迪等新兴电动车品牌的崛起,对传统车企如本田和日产构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特斯拉凭借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影响力,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重要地位,而比亚迪则在中国市场迅速扩张,凭借价格优势和政策支持,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

 

本田和日产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中国市场。2024年,本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下降30.7%,而日产则下降10.5%。这种下滑趋势不仅反映了两家公司在电动化转型中的迟缓,也揭示了其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的应对不足。

 

本田虽然在混合动力技术上有一定的积累,但在纯电动领域的布局相对滞后。其在中国市场的混合动力车型未能获得预期的市场份额,主要原因在于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偏移。日产则面临着品牌形象受损和管理层动荡的问题,尽管其推出了全球首款面向大众市场的电动汽车Leaf,但后续产品更新缓慢,未能跟上市场节奏。

 

此外,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也对两家公司造成了压力。特斯拉和比亚迪等新兴电动车品牌的崛起,使得本田和日产在技术创新和市场份额上面临严峻挑战。在北美市场,日产的营业利润下降了99%,这进一步加剧了其财务困境。

 

面对这些挑战,本田和日产正在探索通过合并来增强竞争力的可能性。合并后,双方可以共享研发资源和生产设施,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然而,合并也面临着文化整合和管理协调的挑战,这将是两家公司未来需要克服的关键问题。

 

合并了能带来什么?

 

近年来,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着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深刻变革,传统车企面临着来自特斯拉、比亚迪等新兴电动车品牌的激烈竞争。本田和日产在电动化转型中进展缓慢,未能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合并被视为一种战略调整,以增强在电动化领域的竞争力。

 

通过合并,本田和日产希望共享研发资源,尤其是在电池、电机和软件开发方面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加速电动化转型。日产在电池技术和混合动力系统上的经验,可以为本田提供支持;而本田的高效混合动力技术,则可以与日产的纯电动技术形成互补。

 

 

此外,合并还旨在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从研发、采购到生产的各项成本。全球汽车行业的成本压力日益增加,尤其是在电动汽车研发和生产方面。合并后的新公司年销量预计超过800万辆,足以与丰田和大众等巨头抗衡。通过共享零部件和生产平台,双方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供应链管理,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市场层面,合并也被视为应对中国市场和东南亚市场挑战的策略。两家公司在这些市场的表现不佳,合并后可以整合资源,制定更有效的市场策略,提升竞争力。尽管合并可能带来一系列好处,但这一举措也存在不少隐忧,尤其是在企业文化整合和管理协调方面。

 

本田在全球市场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北美市场表现强劲。2023财年,本田在北美市场的交付量同比增长36%,达到163万辆,其中美国市场销量为136万辆。然而,在中国市场,本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2020年达到162.7万辆的销量高峰后,本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已连续三年下滑,2023年销量为123.42万辆,同比下滑10.12%。

 

本田的新能源战略实施不足是其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本田以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闻名,但在纯电动车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2021年,本田发布了全新纯电动车品牌“e:N”,并宣布加速电动化转型。然而,由于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迅猛发展,本田的电动化转型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为了应对市场变化,本田正加速向新能源领域转型,并计划到2030年全球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达到200万辆。此外,本田还与中国优秀厂家合作,推出新电动品牌“烨”,以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重新获得优势。

 

总体而言,本田在北美和欧洲市场的增长势头强劲,但在中国市场面临新能源领域的挑战。未来的发展将取决于其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战略执行力。

 

日产近年来面临着管理层动荡和品牌形象受损的问题。自2018年前CEO卡洛斯·戈恩被逮捕以来,日产的管理层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导致品牌形象遭遇严峻挑战。尽管日产在电动化战略上有所布局,推出了如Leaf和Ariya等电动车型,但在与特斯拉等新兴电动车品牌的竞争中,市场表现仍不理想。

 

日产的市场策略也面临挑战。其在北美市场的增长陷入停滞,竞争激烈,库存周期变长,利润难以维持。在中国市场,日产的销量自2022年以来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下滑。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日产正在寻求通过合并等方式进行自救。日产首席执行官内田诚提出了“Nissan Next”转型计划,旨在通过削减全球产能和裁员来减轻财务压力。然而,这些措施能否有效改善日产的困境,仍需时间验证。

 

合并后未来真的会变好吗?

 

日产与本田的合并计划可能涉及成立一家控股公司,三菱汽车也可能被纳入其中。日产目前持有三菱汽车24%的股份,是其最大股东。这种合并方式将使得本田、日产和三菱形成一个新的汽车联盟,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仅次于丰田和大众。

 

合并后的控股公司将通过共享研发资源和生产设施,优化全球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这种结构不仅有助于应对全球汽车行业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挑战,还能在市场布局上实现更大的灵活性和效率。

 

然而,合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股权结构的复杂性和管理层的整合问题。日产与雷诺之间的股权关系复杂,雷诺持有日产的部分股份,这可能影响到合并后的管理架构。此外,如何在合并后协调三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尽管如此,合并的潜在协同效应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整合本田的混合动力技术和日产的电动汽车技术,新公司可以在电动化领域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同时,三菱的加入将进一步增强联盟的市场覆盖能力,特别是在东南亚市场。

 

合并后的好处也显而易见,日产和本田将在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和软件定义汽车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日产在电池技术和混合动力系统上的经验,结合本田的高效混合动力技术,将为新公司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此外,双方还可以共享软件开发资源,加速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

 

合并将使新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布局更加合理。通过整合双方在北美、欧洲、中国和东南亚市场的资源,新公司可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市场策略,提升市场份额。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市场,新公司将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能够与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展开正面竞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本田与日产的企业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管理模式和决策流程上。日产近年来因前董事长卡洛斯·戈恩事件而陷入动荡,管理团队频繁更迭;而本田则以稳健的内部管理著称。合并后,如何协调双方的管理层,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将是新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管理层难以统一,内部矛盾可能影响合并后的业务发展。

 

此外,日产和本田的业务在某些领域存在重叠,尤其是在传统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型方面。合并后,如何整合双方的产品线和技术资源,避免内部竞争,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合并可能导致大规模裁员,尤其是在日本本土市场,这可能会引发社会和政治层面的反对。

 

最让市场担忧的是品牌独立性与市场认同感会降低。本田和日产分别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尤其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中,两者的品牌忠诚度较高。如果合并后,品牌独立性削弱,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认同感,导致销量的下滑。

 

虽然合并后两家公司可以在技术研发上形成更强的合力,但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压力仍然巨大。当前,本田与日产在电动化领域的技术储备虽然不小,但与特斯拉、比亚迪等行业领先者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合并后,两家公司是否能迅速实现技术追赶,尚无定论。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一区一号楼629

 

 

商务合作

周先生

Tel: +86-17743514315

Email: info@btimes.com.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领讯时代文化传媒 | Copyright ©️ 2025 财经时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3396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380号 |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金信备(2021)5号

网信算备110106674807801230011号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BT财经尽最大努力确保数据准确,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