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财经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

【京金信备(2021)5号】

2025年01月18日

注册 / 登录

日本拆中国新能源车上瘾了?这次把吉利极氪007拆了

 

 

作 者 | T800

 

近期,日本东京先端技术展出现了一辆极氪007,现场除了不少观众围观车辆外,还有不少日本汽车专家趴在地上研究汽车的底盘。

 

这一幕被极氪副总裁朱凌获悉,朱凌在微博上写道:(这一幕)“像极了我们当年撅着屁股趴在地上看日本车的样子。”

 

 

在此次日本尖端技术展览会上展出的极氪007车型,是日本方面为深入研究中国汽车产业之精髓,特意自中国引进的样本。经过精密的拆解过程,直至每一细微部件均被细致分析后,该车型获得了高度评价:被誉为当前性价比最优的中国电动汽车典范,其科技融合度令人瞩目,更被形象地誉为“吉利品牌的雷克萨斯式体验”。

 

此次拆解过程中,部分日本技术人员在完成拆解后,甚至表达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与质疑:“如此先进的技术,在如此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得以实现,我们是否也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行动并非日本首次对中国汽车进行深入剖析。先前,中国的五菱、比亚迪等品牌汽车也已成为日本汽车工业界详细拆解、拍摄成视频教程并编纂成书籍进行逐帧逐字研究的对象,彰显了日本业界对中国汽车技术进步的高度重视与学习意愿。

 

屡屡拆解中国新能源车背后,日益凸显出日本在面对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浪潮时,对于自身传统优势领域可能面临的挑战与焦虑,特别是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崛起的深刻反思与紧迫感。

 

日本人学习中国新能源车有多疯狂

 

随着中国电动汽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日本,这个曾经以汽车制造业闻名遐迩的国度,如今却不得不正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他们的对手,正以惊人的速度逼近,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了超越。在这场新能源的浪潮中,日本人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好奇心,已悄然转变为一种近乎疯狂的学习热情,比如一本拆解中国新能源车的书籍售价高达4万人民币。

 

自从吉利发布了极氪007以来不仅受到国人的聚焦,也被远在大洋彼岸的日本默默关注,这款车型并未直接登陆其市场,但这并未阻止他们探索的脚步。日本人以一种近乎偏执的执着,进口了一辆极氪007,并迅速启动了全车拆解计划。

 

这场拆解活动由日本经济新闻社集团旗下的日经BP牵头,联合新潟国际汽车大学校、板垣金属等多家顶尖机构全程参与,无疑是对中国电动汽车技术实力的一次深度“体检”。

 

拆解过程中,汽车的亮点逐一浮现,如同揭开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从千兆铸造平台的精密构造到SiC逆变器的中国制造奇迹,从宁德时代电芯的电池包内部揭秘到NVIDIA SoC水冷车载计算机的科技魅力,每一个细节都让日本工程师们惊叹不已。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一切高科技的堆砌,竟然没有让极氪007的价格飙升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反而以不到600万日元的价格,展现出了惊人的性价比。一时间,“吉利版雷克萨斯”的称号不胫而走,成为了日本汽车界热议的话题。

 

面对这样的现实,日本汽车业的焦虑情绪开始蔓延。他们意识到,曾经引以为傲的技术优势,在新能源的赛道上正逐渐丧失。而中国车企如今却以惊人的创新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成为了他们不得不正视的强大对手。

 

 

于是,一本名为《吉利汽车ZEEKR007彻底分解(全体编)》的书籍应运而生。这本售价高达88万日元(约合4.24万人民币)的书籍,不仅记录了极氪007从内到外的每一个拆解细节,还配备了超过500张高清图片和拆车视频DVD,让购买者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这款车型的技术精髓。更有甚者,日经BP还推出了包含在线服务的套餐版本,售价更是高达132万日元(约合6.36万人民币),足见其对于这一市场的重视程度。

 

然而,在这份狂热的学习背后,隐藏的是日本汽车业深深的焦虑与不安。日本汽车行业一些专家坦言害怕被时代抛弃,害怕失去在全球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因此,他们不惜重金购买书籍、组织拆解、邀请专家分析,试图从每一个细节中汲取中国电动汽车的成功经验。

 

正如中国那句老话所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新能源的浪潮中,日本汽车业已经没有了退路。

 

吉利新能源车为何吸引日本人拆解?

 

是什么让吉利如此引人注目,甚至吸引了素来以严谨著称的日本人频繁拆解其新能源车型?

 

回望吉利汽车的发展历程,它曾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追随者,在燃油车时代奋力追赶国际巨头的步伐。然而,当新能源汽车的曙光初现,吉利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转型之路。

 

从最初的尝试到如今的全面布局,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如今,吉利新能源车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更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一张闪亮名片。

 

吉利新能源车为何能吸引日本人拆解?答案藏在它那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技术创新之中。从GEA全球智能新能源架构到银河11合1智能电驱系统,再到雷神电混技术,吉利在新能源技术的探索上从未停歇。GEA架构作为吉利新能源领域的核心成果,不仅实现了高效能量管理,大幅度提升了续航里程,更在驾驶性能上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而吉利银河11合1智能电驱系统则通过极致的集成设计与碳化硅材料的应用,成功突破了电驱系统的效率极限,实现了更长续航、更强性能与更低能耗的完美结合。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彰显了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坚定布局,更展现了中国品牌在全球汽车技术竞赛中的领先地位。

 

除了硬核的技术实力外,吉利新能源车在品质与智能化方面也实现了双重飞跃。以极氪007为例,这款车型不仅拥有出色的动力性能和续航能力,更在智能化方面下足了功夫。它搭载了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智能互联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智能的出行体验。而吉利在新能源车型上的品质控制同样令人称道,从选材到制造工艺都严格把关,确保每一辆车都能达到高标准、高品质的要求。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让吉利新能源车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用户的信赖。

 

当日本人开始频繁拆解吉利新能源车时,他们的初衷或许只是出于好奇和学习的目的。然而,随着拆解的深入,他们逐渐被吉利新能源车的技术实力和品质表现所震撼。他们发现,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和积累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从电池技术到驱动系统再到智能化技术,吉利都展现出了世界一流的水平。这种实力的展现不仅让日本人感到惊讶和敬佩,更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潜力。

 

吉利新能源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全球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用实力证明了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当日本人拆解吉利新能源车时,他们看到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和进步。

 

日本人到底拆了多少新能源车?

 

拆解中国的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日本汽车业的“传统”。从比亚迪SEAL到极氪007,日本人正以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拆解着这些来自东方的科技结晶。

 

极氪007这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崭露头角的车型,已经是日经团队第6次独立拆解的“猎物”。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对日产Leaf、特斯拉Model 3/S、大众ID.3、丰田MIRAI等车型进行了深度剖析。但近两年来,他们的目光开始频繁地转向中国,先是比亚迪SEAL,紧接着便是极氪007。

 

拆解传统要追溯到2021年,日本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中,名古屋大学教授山本真义上演了一场“现场拆车秀”,而主角正是那辆售价仅为3.88万元的顶配五菱宏光MINIEV。经过一番细致入微的拆解,山本教授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这辆车的零件和组装成本竟然只有约48万日元!

 

他进一步分析道,五菱宏光MINIEV的成功秘诀在于使用了成本低廉但易于更换的零件,实现了“易损易修”的神奇效果。这一发现让日本汽车界哗然,他们没想到,一直以来以成本控制著称的日系车,竟然在这一领域被中国人超越了。更令他们忧心的是,五菱宏光MINIEV的零部件供应商名单中,竟无一家日本企业。

 

如果说五菱宏光MINIEV让日本人感受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震撼,那么极氪007则让他们直面了“自主创新”的残酷现实。在极氪007的拆解过程中,日本人惊讶地发现,这款车型已经摆脱了对日本电产电动车桥的依赖,转而使用吉利集团旗下的VREMT车桥。不仅如此,电机和逆变器也全部由吉利旗下的威睿能源开发。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吉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深厚积累,更让日本人感受到了中国车企在技术创新上的快速进步。当然,他们也不忘指出,极氪在某些零部件上仍依赖欧洲大型供应商,但这并不能掩盖其自主创新的成果。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日本人的焦虑情绪日益加剧。索尼本田移动公司CEO水野泰秀,这位在华任职10年的日企高管,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中国的竞争对手非常强大,我非常害怕他们的实施和执行速度。”他估计,中国电动汽车的开发时间已经缩短到18个月,仅为日本的一半。这一现实迫使他呼吁日本公司改变保守的企业文化,加快创新步伐,以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日本人执着地拆解中国新能源车,对于中国车企而言,既是肯定也是鞭策。中国车企们要在保持创新优势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以更加坚实的步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因为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只有那些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引领潮流的企业,才能最终赢得市场的尊重和认可。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BT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公司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一区一号楼629

 

 

商务合作

周先生

Tel: +86-17743514315

Email: info@btimes.com.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领讯时代文化传媒 | Copyright ©️ 2025 财经时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3396号-7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380号 | 境内金融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金信备(2021)5号

网信算备110106674807801230011号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BT财经尽最大努力确保数据准确,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