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生群体:只有5%的人认为读博经历超预期
《自然》杂志最近关于博士生生存状况的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对自己读博的满意度正在下降,只有55%的受访者对自己攻读博士的经历感到大体满意,只有5%的人认为他们的读博经历超出了预期,而其他地区或国家的相应比例则高出两倍以上。
博士生招生人数和规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根据教育部数据,2018年全国博士生招生人数为95502人,博士生在校总数达389518人。根据2019年全国各大院校公布的博士研究生招生信息中所出示的招生人数统计,2019年全国各大院校博士招生人数大约在7.5人至8万人左右。2007年以来,博士研究生招生每年的增长率大多维持在4%左右。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博士生群体,究竟在为什么而烦恼?
学习压力大
调查显示,读博过程中,博士生最关心的四大问题依次是:就业前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能否按时毕业以及能否获得情感帮助。
研究领域不合心意是很多中国博士生感到不满意甚至失望的重要原因之一。36%的受访者表示期望能通过改变研究领域方向提高读博满意度,22%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能更换导师,7%表示不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与导师的关系不佳是海外很多博士生感到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其他地区的学生相比,中国博士生抱怨导师的比例更低,只有15%的人在调查中透露存在过欺凌行为,而世界其他地区为22%。中国受到歧视或骚扰的比例有12%,而在国外则有22%。
在调查中,40%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曾因读博引起的抑郁或焦虑寻求过外界帮助,比世界其他地区36%的比例略高。但是,在寻求帮助的人中,只有10%的博士生表示在所属工作机构中获得了帮助,而在世界的其他地区,这一比例为28%。
还有少数人的焦虑来源于过长的研究工作时间。总体而言,由于兼职打工或非全日制读博人数比例更低,中国博士生有更多专注于学术研究的时间,53%的受访者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个小时,国外这一比例为79%。
大多数人认为读博的压力超出预期。一位受访者表示,所有院校都要求每位研究者必须发表至少一篇具有一定影响力因子的第一作者论文才能获得博士学位,“要求每个人都具有高质量的学术生产力,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就业未能理想化
与其他国家的博士生一样,中国的博士生也担心毕业后的就业前景。近90%的学生将职业不确定性列为他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之一。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博士工作将极大地或显著地改善他们的就业前景。尽管学术界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研究职位的梦想仍然很强大。近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最希望毕业后在学术界工作。相比之下,55%的海外受访者认同这一目标。
据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卿石松透露,企业是中国研发经费支出最多的部门,2017年各类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量的77.6%,但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还不到1%,而中国高校里,除了研究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其实并不高。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仅占24.4%。
因此,越来越多的博士生无法达成在高校工作的愿望。一些人认为,博士生的供应量超过了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或就业市场所能提供的全部支持。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2017年,83%的新博士学位获得者获得了就业,略落后于硕士学位(85%)。
智力、耐心与健康的三重考验
《自然》杂志报告认为,扎实可靠的职业建议可以缓解博士生们对未来的担忧。近一半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做出职业决定的,另有28%的人认为家庭影响因素比较大,只有29%的人称他们的决定是基于导师的建议。总体而言,4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指导不满意,与其他地方的学生不相上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项对我国171所高校的7000多名研究生(含1646名博士生)的全面健康(含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调查表明,博士研究生各项健康水平都显著低于硕士研究生。作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博士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不如硕士生;第二,博士生博士生学习、科研、毕业、婚恋、家庭等心理压力大于硕士研究生;第三,博士研究生社交圈较小,获得的社会支持也相对较少。可见,读博不仅仅是考验一个人智力和耐心,也对身体健康状况形成了挑战。(编辑 凯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