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深度解读】在华为面前,股价不是问题
作 者 | 游璃
正文共计3975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有华为加持的江淮汽车,股价一路上扬,8月25日以来其股票累计涨幅高达67.99%。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仅半年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从4月的63.6万辆暴增近50%,10月的销量为95.6万,比亚迪首超30万大关,理想也首次突破4万,零跑创单月新高,小鹏同比增数达到292%。
而在整个11月,给予新能源玩家震撼最多的无疑是华为。据华为官方数据显示,智界S7作为首款搭载华为鸿蒙智能座舱的车型,一周预订数量超过3万台,问界新M7则交付新车10547辆,单车型单月交付破万,11月的销量继续冲刺到新高1.5万辆,最新数据显示大定量已超10万辆。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12月,华为与江淮的合作官宣。江淮汽车在公告中写道:“双方将基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着力打造豪华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协议自签订之日起10年内有效。”一石激起千层浪,江淮的关注度默默上涨。
公告发出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江淮汽车早盘竞价一度涨停,当日股价最终报收17.8元。随着市场情绪回归平稳,江淮股价有所回落,但回顾近半年内的江淮汽车,股价涨幅已经画出了足够漂亮的上扬线。
据江淮汽车自己披露的信息,8月25日以来其股票累计涨幅高达67.99%。而从最低点6月来看,股价累计最大涨幅接近翻倍。在这期间,华为已经成为汽车行业最不可忽视的助推剂。除了江淮,与华为牵手后的奇瑞、赛力斯、长安汽车也都迎来股价上涨周期,一力带动如此多企业,纵观整个市场,华为都是独一份。
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8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并规划了2024年的经济发展原则。”这个原则意味着国家层面或扶持各种各样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链主企业。华为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而这种发展的趋势,实际上是中国经济转型最需要的。
1
江淮和华为展开合作
在与华为合作之前,业界人士提起江淮时最先想到的品牌其实是蔚来。
自2016年起,江淮就开始了与蔚来的合作,“老前辈”江淮用自己的制造技术替蔚来代工,为自己用七年时间打造了大批量生产电动车的供应链能力,蔚来也因此省去了早期投产建厂的资金压力,完成了“PPT造车”到自研造车的过渡。
不过就财报体现出的业绩而言,江淮与蔚来合作这些年得到更多的是经验,而非实打实的收入。
据财报显示,2020至2022年,江淮汽车的营收分别为429亿、403亿、365亿,按理说至少能混个温饱,事实却恰相反。同一段时间内,江淮汽车净利润仅为1.4亿、2亿、-15.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更是连年告负。财报显示江淮汽车2017年至今扣非净利润一直在亏损,近三年分别为-17.2亿元、-18.8亿元、-27.9亿。
回到江淮的商业版图,真正由业务带来的进项还得是给蔚来代工。2021年以后江淮没有披露过双方合作的具体信息,但随着蔚来销量日益增长,收入一定也会水涨船高,只不过是从已知数据来看,对江淮的业绩改善还不够明显。
从10月19号宣布转让与蔚来合作的两家工厂开始计算,到12月曝光蔚来获得工信部审批的独立生产资质消息,江淮和蔚来敲下了分手板上最后一颗钉子。
蔚来获批生产资质意味着它可能会舍弃江淮的代工,蔚来的财报显示2018-2022年其分别向江淮汽车支付代工费用约2.23亿、4.41亿、5.32亿、7.15亿及11.27亿元,这可能才是江淮股价震荡的主要原因。
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剑迎表示:“华为的领头羊效应明显,让江淮股价在这种时候都还保持得比较平稳,可见华为在投资者眼中有着多重大的作用。”
当然,合作华为与合作蔚来时期大为不同的角度和深度也很重要。据了解,江淮与华为将共创新的“界”系列车型,由华为提供智能驾驶方案,将华为渠道的ToC能力加持到车企身上。
2
位列华为概念股以后
华为车BU成立至今,寻找可靠合作伙伴以撬动资源杠杆的成果很多,因此迎来股价提升的企业前有奇瑞赛力斯,后才轮到江淮长安。
这其中又以赛力斯为典型,二级市场投资圈始终津津乐道于华为助攻赛力斯一事,长期关注赛力斯的资深投资者林登万表示,与华为深度合作以来,赛力斯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成长为了不可小觑的大厂商。
三年时间,赛力斯快速经历了数个周期。2020年10月以前,赛力斯股票的价格还相当低迷,基本维持在8元/股的位置,波动甚少超过5元。但在之后的8个月内,赛力斯股价冲出了陡峭的曲线,2021年6月时每股接近84元,这是它的首个封顶,林登万说,这恰恰是华为进场的时间点。
然后赛力斯股价在65元线上维持了5个月左右,终于转身向下,2022年4月探底32元。“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结束了,虽然后面还短暂地跑出过90.5元高峰,但基本没有稳住,华为对赛力斯的加成泡沫散去,赛力斯未来只能在30多元的区间内浮动。而且今年6月触发新低了,M7进入销售疲软期,只能等新款救市,股价跌到了24.75元。”
事实证明,赛力斯走出了第二个周期。
7月新问界M7预热,9月车型发布会开启新一轮行情。9月12日至11月,赛力斯拉出了多个涨停板,从41.42元一路高歌猛进,10月18日涨停报85.9元/股后继续冲高,并于一个月前站上历史性高位99.97元,距离破百只有一步之遥。
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剑迎表示,哪怕只看这半年的走势,赛力斯也配得上一句“理想股”的称号。带领赛力斯股价攀高的主要动力来自问界新M7,投资论坛网友“青山隐士”统计后指出,两个月时间内问界新M7大定数目突破10万,平均每天新增1313辆,而新M9一个月内盲定数突破3万,从赛力斯和蔚小理11月交付的数量来看,赛力斯的估值系数还处于低估状态,预计后续还有上涨空间。
如果说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是把车企拽到台前以打开名气,那么华为与奇瑞的合作就更像是拉了一把老前辈,赋予其适应时代而发展的能力。
在与华为合作以前,奇瑞的大部分出货集中在海外,且新能源车销量仅有万余,比起吉利、埃安等老对手差距较大。奇瑞强势的是微型车赛道,但依照乘联会数据,上半年中国新能源微型车市场持续缩小,累计零售销量只有30万辆,同比跌幅达到42.1%。
受此影响,今年前三季度奇瑞新能源汽车累计上险量7.12万辆,相比去年接近腰斩,与华为联合成了奇瑞抢占新能源市场的胜负手。如今智界以24.98万元定价抢占性价比高地,购买还送ADS辅助驾驶,华为与奇瑞合作的联动力已经渐渐显现。
3
华为成为链主企业
产业链“链主”企业是指处于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优势地位,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技术产品创新和产业生态构建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业。从华为在汽车行业扮演的角色来看,其已经在体系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回到新近签下的江淮,纵览华为汽车的合作模式,零部件、华为 HI(Huawei Inside)、华为智选三种各有优劣,但总的来说,华为目前更倾向于最后一种,与江淮的合作就是华为主攻销售,江淮负责生产的智选模式。
某种程度上来说,江淮更具备普世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包揽从零件研发、生产到交付的制造过程更符合国内投资者对于企业壁垒的理解,似乎强者就应当掌握供应链上的全部技术,一力挑起重担。
但实际上我们能够看到,与蔚来合作的7年间,江淮赚到的钱并不多。远川研究所掌握的数据显示,合作前三年江淮靠代工赚了蔚来12亿元,粗略计算每辆车的代工费仅约1.6万元(包括产线亏损补偿)。
换句话说,代工生产到贴牌销售的链条上,做了更多脏活苦活的江淮不是拿大头的一方,反观与蔚来定位相似的华为,其销售给诸多品牌的赋能显得更加实在。正如科技互联网资深媒体人江瀚所说,华为的知名度和渠道是极具吸引力的,但更重要的是,比起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华为更偏向于长期合作而非过渡到主动造车。
在智能手机行业稳居龙头的华为还有个无可比拟的优势: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让华为聚焦于技术研发,规避制造环节的高投入和市场管理,是华为系汽车持续走红的真正原因,江瀚认为,这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华为在保持灵活的同时,最大化地利用自身的研发优势。对于车企来说,这也是一种双赢,既可以借助华为的技术实力提升自家产品的竞争力,又能保留品牌自主权。”
可以发现,华为在新能源造车方面的思路很清晰:与赛力斯的合作主打SUV,跟奇瑞的合作经营轿车偏多,和江淮联手发力豪华型新能源MPV,既符合各生态伙伴的需求及能力,也推动了最终的合力形成,为鸿蒙生态增加更多想象空间。
根据华为公布的经营业绩显示,车BU在今年上半年录得收入10亿元,2022年全年为20.77亿元,在华为同期总营收中都只占0.3%左右。而在投入上,车BU组建了7000人规模的员工团队,每年投入上百亿元,决心可见一斑,前景也值得期待。
有趣的是,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正迸发出预料以外的火花。
奇瑞品牌新序列与智界同期开启预售,张剑迎认为,时点的巧合能够证明奇瑞内部也认同通过借华为的势,自己的新能源业务有望起飞,“而且本质来说,跟华为的合作是倒逼着奇瑞研发生产端的能力进步。”
以前人们习惯于拿智能手机行业给新能源汽车做类比,认为尽管智能手机多方混战,但胜利早已被苹果拿下,在新能源领域,头把交椅的位置就坐着特斯拉。
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卷的国产品牌高端机已经不再逊色,它们不断地逼近甚至短暂地赶超苹果,换到新能源赛道也是一样。
招商证券的研报指出,江淮汽车与华为合作的智选车型代号为X6,对标车型为梅赛德斯-迈巴赫,售价在百万级,预计明年四季度上市。而据财联社报道,智界第二款车也将在明年下半年上市,这两款产品将直接竞争特斯拉,EH3(智界S7)、EHY(智界S9)作为智界的“3、Y”,在内部被寓意为对标“特斯拉Model 3、Y”。
当前,产业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间的竞争扩大到整个产业链供应链间的竞争,华为等链主企业作为产业链上的“超级节点”,承担的是组织者和价值分配者的角色,成为驱动全产业链增长的引擎。现在来看,由华为带动的车企们用不断迭代的新品成为国际领先,好像也不是难以企及的目标。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
如有疑问及任何意见反馈
可直接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邮件到
btimescaijing@163.com